第01版:人文潍坊·人民城市人民建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人文潍坊·人民城市人民建

第02版
人文潍坊·人民城市人民建

第03版
人文潍坊·人民城市人民建
 
标题导航
集中资金用于城市发展
2019年05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集中资金用于城市发展



人民城市人民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国各地迎来了城市建设的春天。面对十年动乱造成的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欠账过多、问题成堆积重难返的困境,我市的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群策群力,以“人民城市人民建”的重要举措,短短几年时间,解决了人民群众需要迫切解决的许多生产、生活难题,迅速改变了城市形象,为改革开放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经济创造了良好条件,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肯定。

发挥群众积极性 自己动手谋福利
  上世纪70年代,潍坊市区流传着一个民谣:“白浪河,黑浪翻,马路多宽人多宽,道路不平灯不明,黑龙腾空遮青天。”1978年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后,党中央批复了《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潍坊迎来了城市建设的春天,但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供水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每天有六万吨工业废水排入纵贯市中心的白浪河内,严重污染水体,河水奇臭,蚊蝇孳生,沿河两岸滚滚浓烟。对此,人民群众呼声强烈。
  在市人代会上,有三分之一的提案反映了这些积重难返的市政建设问题。面对严峻的现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深刻地认识到:城市建设的欠账太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生产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为此必须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端正生产与生活同时抓的思想,在努力发展生产的同时,努力搞好城市建设和管理,使生产建设和城市建设两个车轮同步前进。
  在当时仍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按国家规定,我市的城市维护费,每年仅有四五百万元,而后争取到国家每年给予的税后返回定额补贴,总共不过1000万元,只能维持公共设施的正常维护,要想有大举措改变城市面貌,资金远远不足。市委市府的领导一致认为:只有认真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把着眼点放在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上,依靠群众自己动手谋福利,大家的事情大家办,依靠各单位和全市人民的力量,才能克服困难,打开新的局面。
  
曾修六座大桥 扩建城市主街
  流经市区的白浪河、虞河,将市区分割为白浪河以西、白浪河虞河之间、虞河以东三个地带,解放前连接市区的主要干道的桥梁,除县城东门外的朝阳桥(今亚星桥所在),其他都是简易的石板小桥。解放后潍坊经济迅速发展,1965年城市人口达25万、车辆日流量约10000车次,市区桥梁的建设改造是当务之急。时任市长、市人大主任的邹立桂同志回忆,在他任职期间曾主持改建、新建了6座桥梁。1973年用地方自筹资金40万元,100天时间将原宽6米的东风桥,改建成宽18米、长117.4米、高8.5米的3孔双曲拱桥。1975年和1976年连续两年从东风桥向西拓宽延伸了东风街。为使该街向东延伸,1979年后他又主持建成虞虹桥,争取省投资300万元建成了长140米、宽19米、高8.5米,荷载重量350吨的公路大桥北宫桥,满足了开辟胜利油田从青岛运输大件的交通需求。由于瓶颈问题解决了,期间对市区十条主要干线进行了改造,进一步改善了市区的交通条件。
  
迁出部分居民 拓宽向阳路面
  向阳路是老潍县城里的南北轴线道路,旧称县治前街与南门里大街,解放后先改称博古街,1965年又改称向阳路。
  该路原长1公里,北端是具有至少700历史的潍县县衙门,潍坊解放后近30年时间,城区的东风街不断进行拓宽延伸改造,由6-9米拓宽到21米,并向东西延长到总长度5公里,而向阳路仍然是原来宽不过9米的沙土路面。要拓宽向阳路,需要拆迁两边几百户居民的住宅,向北延伸又有旧县衙门大片建筑物与北城墙挡道,可谓困难重重。
  1981年,山东省政府决定资助潍坊市300万元,用以拓宽延伸该路。当年,对该路进行规划设计,计划展宽到30米,向北延伸0.8公里接通到北宫大街。调查摸清了需动迁的居民户数、需要归还的安置房屋面积,在北关征地60亩,并在新建的北宫小区、西关苗圃小区开建居民安置楼房12栋、在拆除了县衙旧建筑的同时、委托被征用土地的北关大队配合市政公司打通城墙堵头清运土方1.7万立方,还完成了延伸路面一段的土方基础工程。1982年6月30日开始到8月15日完成了346户居民的拆迁安置,原居户家庭人口最少的,也分得了面积为54平方米的二室楼房,只有几家五保户就近调了住房。
  为从速解决几万立方拆迁垃圾的清运难题,赶在入冬前完成主路工程,从8月中旬开始,市政府决定组织突击清运会战,除了市里有装载机、载重车的市燃料公司、潍坊柴油机厂、潍坊市运输公司、潍坊西郊拖拉机站参加会战,驻潍某部派来3台装载机、10台大卡车。会战使拆迁垃圾的日运出量猛增了600立方。沿街的居民为此也不断给参加会战的工人、战士们在大热天送开水和绿豆汤。8月29日,市政工程处的装载机因坏了零件停机不转了,派人到临沂装载机厂求援。他们虽有相同的零件,但因为市政的机械是广西柳州装载机厂出品,好话说了不少,人家就是不卖给。这事被住在当街的市检察院离休干部徐亮老人听到后,他自告奋勇,当天冒了小雨由市政工程处派车派人陪同,傍晚赶到临沂,径直进了临沂专署,找到了他的战友、时任专员的远东同志,第二天买到了配件,来回不过48小时,这部装载机又恢复了运转。9月初,拆迁垃圾顺利清除,腾出了路面建设用地12337平方米。当年11月主路铺了柏油。
  
改造排水体系 上马民用煤气
  1979年,我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经山东省批复,按照规划改革城市排水体系由雨污混流(只铺设一条排水管道),改为雨污分流(同时修建两条管道)。当年首先建成了跃进路中段暗渠、健康路拦洪沟共1.2公里;1981年建成了市内第一条污水干管——和平路北段污水管道1470米,1982年到1983年,继续延伸了健康路拦洪沟,建成了爱国路、跃进路和向阳路雨污分流排水管道。五年来共建成排水管道44.6公里,为建国初期到1978年建设排水设施总量的1.67倍。这些污水管道形成了雨污分流体系的骨干,为后来建设污水处理,不再向河道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净化水体,减少污染创造了条件。
  上世纪60年代初,由山东省投资400万元,1961年在东郊樱南村打深井4眼、铺输水管道8.3公里,在市区设供水站16处,实现日供水3000吨,有2万户居民用上自来水。1976年扩建供水工程,达到日供水4.5万吨。当时市区已有180多家企业自备水井318眼,导致城区自然水位下降,用水日益紧张。为此,1983年7月,从安丘黄旗堡开辟新水源,投资1600万元,一期工程埋设管道35公里,打深水井14眼,安装加压泵站一座,变电站一座。1984年7月,实现向城市供水3万吨/日。与此同时,坊子区也实现了从黄旗堡引水,日供水量1万吨。
  1983年由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院完成了利用朱留店焦化厂焦炉余气发展城市煤气的可行性研究,1985年动工基建,设计供气5.5万立方/日。1987年,首批6000户居民开始用上煤气。
           陈瑞曾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