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人文潍坊·人民城市人民建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人文潍坊·人民城市人民建

第02版
人文潍坊·人民城市人民建

第03版
人文潍坊·人民城市人民建
 
标题导航
解决双合街排水难题
2019年05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解决双合街排水难题



  旧城改造前,我市城关有200多条街巷,最短的只有几十米,最长的不过二三百米,街巷虽小,但它牵动着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在城市建设资金拮据的那个年代,市政府每年安排有限的资金,由街道办事处以民办公助的方式,调动街办企业与街道群众的积极性,改造排水,硬化路面,这一大得民心的措施,给老百姓解决了家门口的排水难、行路难问题。

根治双合街排水难题 解决群众吃水问题
  地处潍城南关的双合街,分东西两街(今双合小区)。上世纪80年代初,有平房居户957户。当时,双合街平面比邻近的和平路、健康街,低沉约2-3米。大雨来时,双合西街一片汪洋。为防止雨水倒灌,家家都在大门上设了闸板,大人小孩出门,都要穿上水鞋。
  1981年6月的一天下午下了大暴雨,当晚9时,时任潍坊市市长的韩理与防汛办的工作人员到这里查看汛情。雨已停了两小时,但街上的积水仍然没过成人膝盖。韩理亲眼见到了住在这条街上的市府办公室的一名副主任,背着老母亲涉水。当晚,韩理在南关派出所召开紧急会议,组织人员到双合街抢险排水,并责成城建部门尽快拿出治理方案。
  会后,当时分管城市建设的副市长秦德和率领城建工作人员在现场勘察测量,访问当街的老住户时了解到,解放前该街附近有陈家湾、刘家湾,下游还有党家湾蓄洪存水,因此,洪水过街能够及时排出。解放后由于城市发展,填平湾塘后盖了房子,附近的主干道和平路、健康街在建设中又抬高了路基,因此,双合街在下大雨时就变成了臭水沟。经过测量勘察,双合街要根治水患,既应在当街修建地下排水设施,又必须在其下游的党家湾街建设排水能量更大的设施,将雨水从双合街引向500米以外的胜利大街下的主干排水渠内。当时实行计划经济,城市建设资金十分拮据,全市每年只能拿出30万元,以民办公助方式改造城关街巷。韩理拍板,集中资金,当年在双合街当年就建成了高70厘米、宽70厘米的地下排水方沟238米,另从民办公助资金以外的城市维护费中列支,在党家湾街建成了高1.3米、宽1.5米的排水暗渠277米。为方便居户家庭排水,施工设计根据韩理视察时的建议,在沿街每10米就设过路管道一条(道路通常设计每40米安排一支过路管),并配设雨水斗两个。当年深秋,双合街上还建成了柏油路面。
  双合街根治排水,解决了多年困扰群众生活的难题,极大地调动了当街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第二年,由居委会牵头,附近的市运、汽运公司(因职工及家属多住该街)等企业、单位出资支持,采用民办公助的形式,又改造了双合东街,安装了自来水,解决了群众往返700米挑水吃的困难。

改造道路排水 硬化小街小巷
  解放前,我市旧城及关厢共有263条大小街道,上世纪60年代,对于原来的主要道路如东门大街、东关大街、市府所在的胡家牌坊街、曹家巷等进行了拓宽或硬化,其余的240多条小街小巷仍然是“晴天满街土,雨天到处泥”的原貌未变。早在1965年,城里北门大街居委会就向政府提出了修路的要求,由于资金拮据,未能如愿。而后北门大街提出自己动手修路基、安装下水道,请政府支持铺柏油的办法,得到了政府的同意,并安排市政工程队派出了测量员、施工员与压路机。居委会通过组织居民义务劳动开挖路槽,到当年大办钢铁的东、西工地,拉来炼铁产出的废品釉子,充当铺路基础的“地瓜石”(体积10公分以上状如地瓜用做道路基础的块石),最后再由政府投资、由市政工程公司铺建柏油路面。由于文革打乱了城市建设的正常秩序,民办公助的修路方式也就搁浅。
  1978年,城市建设拨乱反正后,市政府决心将民办公助的办法形成制度,于是,为各街道办事处配备了一名城建助理,专门负责所属小街小巷的改造,每年从城市维护费中,定额拨出30-50万元,分别下放到街道办事处,由他们根据实际,分别轻重缓急安排项目,然后请城建、市政部门做出设计,由街办主持施工,这一制度的设立,极大的调动了街办、居委会、街道企业、市民群众改变身边居住条件的积极性。几年时间市区的小街小巷有70%以上实现了路下有了排水管道,路面得到了硬化,铺了柏油或做成了水泥路。例如城关街办(当时还称公社)1981年改造了仓巷子、安乐街、撞钟院、大小太平街等13条街巷,其中最长的276米、最短的90米,共长2617米,总铺路面积7801平方米。1982年,这个街办又有18条街巷的道路排水得到改造,当年总共改造道路2931米、11132平方米。从数量上看虽然不多,但它却是牵动着成千上万老百姓饮食起居的大事。
市民对修路大加赞赏
  在潍城西南关党家湾街西面有一条小街,因为清代这里连续出过曹鸿勋、王寿彭两位状元,人们称这街为状元胡同,后来改名叫新巷子。这条小街长不过200多米,弯弯曲曲,宽处最多3-4米。1981年民办公助改建柏油路时,大汽车送不进沥青搅拌料,改用小翻斗车,压路机在窄窄的路面上小心翼翼的碾压,生怕触碰了沿街老百姓的屋檐。修路完成后,当街的几位老人在拉呱时说:出了两位状元,后来他们搬了家,当街邻里没有沾光;而后改名新巷子,几十年还是老样子,每逢雨季到来三日两头干拔泥。这次政府给修了柏油路,才真正变成了新巷子。当时的潍城广播站设在街上的大喇叭也曾向市民播报“状元胡同修了柏油路”呢。位于城区西南隅的增幅堂街,曾是清代名宦、考古学家陈介祺家,家有十分讲究的连片高大的住宅,但大门以外仍然是没有硬化的土路。1981年这里建成了沥青路后,有一个下水道的检查井坏了,市政养护队用水泥重新加固,水泥未凝固,居委会就派值班的大妈,戴着红袖套,坐了小马扎看守,生怕行人或放学路过的孩子踏坏了。街道夜间值班巡逻的基干民兵也关心自己辖区内道路设施的安全,道路上的下水道铸铁井盖很少被人偷盗。
  陈瑞曾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