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陶,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最早的距今约6000年。古老的中国制陶技艺,有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诸城市71岁的马新友非常喜爱这门古老的技艺,一直痴迷于制作黑陶。 5月10日,记者来到诸城市舜王街道马新友家,看到他正在制作间里制作黑陶。只见他戴着眼镜,双手沾着泥,专注地雕琢手中的泥胚。在制作间内,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黑陶胚胎和造型各异的黑陶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我做的,感觉不错就留了下来。”马新友笑着对记者说。 谈起与黑陶结缘,马新友说,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屋里很冷,他奶奶就自己做小火盆。“奶奶用泥土做小火盆,这种‘取暖设备’抱在手里非常暖和,而且热度能持续很长时间。”马新友说,其实那时候村里会做这种东西的人很多,他也跟着奶奶做一些小玩具,像小车、小泥娃娃等等,那时他就对泥塑的物件非常感兴趣。 上世纪80年代,马新友接触到了黑陶,当时他无意间挖到一块黑陶的陶片。“我觉得这块陶片非常特别,不论是光泽还是胎体,都非常漂亮,于是便有了自己制作黑陶的想法。”马新友表示,他四处找烧窑的老人去学习,反复研究制作黑陶的方法,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获得了成功,“当时别提有多高兴了,我在自家的院子里建起了陶窑,1992年成功烧制出第一炉黑陶”。 掌握制作黑陶的方法后,马新友不断完善烧制技艺,成功烧制了鼎、砚、爵等30余种黑陶艺术品,经过潜心研究,成品率大大提高,蛋壳杯的质量也由400多克缩减到100克以内。 虽然年事已高,马新友还是每天都到黑陶制作间待一段时间,不摸摸泥土就觉得不舒服。他还经常参加潍坊和全国各地的展会推广黑陶技艺,被确定为“虞舜黑陶烧制传承人”。“这是我的爱好,我觉得老有所乐源于老有所‘爱’,我不但要继续制作下去,还希望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文/图 本报记者 王路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