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2日至18日是全民营养周。生活中,常听到一些人说长得“白白胖胖”的人是因为吃的不错,营养过剩了。一般谈及营养缺乏又经常会与“骨瘦如柴”联系在一起。然而,这样的观念对吗?对此,市疾控中心食品科科长赵中俊介绍,不少市民对营养过剩和营养缺乏存在误区。
误区一 营养缺乏者 一定“骨瘦如柴” 人们常把“骨瘦如柴”和“营养缺乏”挂钩,实际上,如果身体缺乏营养,有人的确表现为“骨瘦如柴”,但也有人表现为“白白胖胖”,更有人可能根本没有任何表现,需要科学全面的营养评估才能确定。判断营养是否缺乏,最方便直接的方法是用身体质量指数(BMI)进行计算,即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如果BMI小于18.5,就可以判定为消瘦,即营养缺乏的典型表现,全面营养评估仍需到营养机构寻求专业营养师的帮助。 不过,有些常见营养缺乏的症状,有助于判断某些营养缺乏的可能性。例如缺乏维生素A会出现夜盲症、皮肤毛囊角化、骨骼生长缓慢等;缺乏维生素B1的人会感到疲乏无力、烦躁不安、头痛、恶心、呕吐等;缺乏维生素B2,早期有虚弱、疲倦、眼痒等表现,若进一步发展,口腔、生殖器及周边会出现各类皮炎;缺乏维生素C会有牙龈肿胀、出血、皮肤瘀点等表现;缺铁者会出现疲乏无力、心慌气短、头晕;缺锌容易出现食欲不振等特点。 误区二 “白白胖胖”就是营养充足 很多人认为“白白胖胖”就代表营养充足,其实不然,这反而是营养过剩的表现。长期能量过剩就会导致肥胖。而肥胖人士有时会有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不足或营养不均衡的状况。 判断摄入的营养是否过剩,也可以用BMI来计算。如果BMI超过23.9,就代表超重,即常见的营养过剩的表现。另外,也可以到营养机构找专业营养师,采用系统营养评估的方法判断。 误区三 “营养不良” 等同于“营养缺乏” “营养不良”的典型代表就是饥饿中的非洲儿童吗?其实,除了营养缺乏外,营养不良还包括营养过剩及营养不均衡。 营养缺乏往往是摄入的营养素不足、吸收不良或过度损耗等造成的。就全球范围来说,有四大营养缺乏病: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干眼病、铁缺乏引起的缺铁性贫血和碘缺乏引起的克丁病。 营养过剩是由于暴饮暴食或过度摄入富含脂肪、糖类的食物所造成的。长期摄入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过多的能量往往就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皮下组织、内脏器官的周围以及腹部网膜上,就是我们肉眼所见的“游泳圈”“将军肚”。 还有一种营养不良,既没有营养缺乏病,也没有营养过剩的肥胖表现,是一种看不出任何症状的营养不良,往往表现出一些亚临床症状,例如缺乏食欲、容易疲倦、体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等。 本报记者 邓永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