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75岁的贾树金老人,虽然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热衷于文学,自学诗词格律,将文学创作融入自己的生活,并用自己的文学作品来展现家乡几十年里的变化。 贾树金出生于高密东北乡蒋家园村,1961年初中毕业后便回家务农。那个时候的初中生在农村是凤毛麟角,他被任命为村里的宣传员,负责村里黑板报、大字标语的书写,同时还担任村里的夜校老师,扫除文盲,传授文化,也就是自那时起,贾树金开始对文学和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虽然条件艰苦,贾树金依然在工作之余,通过各种办法去阅读文学类书籍,不断充实自己。“那时候笔墨纸张缺乏,我就用树枝在地上写,用手指在松软的土上写。”贾树金说,每逢春节,他就到处观看别人家大门上的对联,自己暗暗揣摩、练习,周围凡是写字好的人都被他访了个遍,字也写得日渐精进,之后便常常结合自己所学的诗词,为村民们写春联、喜联。 贾树金一直秉承着“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只要一有时间,他就捧着书看。2016年,他加入了东北乡文化艺术中心,这让他对文学有了更高的追求。“生活离不开各种艺术和文学,有了艺术和文学,生活才会精彩。”这是贾树金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成为文化艺术中心会员后,贾树金向诗歌创作发起了冲击。为了尽快入门,他除了虚心向中心的其他老师请教外,还买来了诗词格律,反复学习,反复推敲,有时候半夜醒来,突然想起一句话或一个字,便连忙披衣下床,改完或者记下以后再上床睡觉。老伴调侃地说:“你老头子70多岁了,还能成为大诗人不成?” 在贾树金的不懈努力下,两年多来,他创作了《庆十九大》《和谐之旅》等40多篇讴歌东北乡、宣传家乡巨大变化的诗歌,创作书法作品30多幅,分别结集出版在《夕阳映大地》和《秋实》等刊物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不分年龄,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让我的晚年生活更充实。”贾树金说。 文/图 本报记者 邓永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