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走“程珍路” 传承“挎包精神” |
潍坊市农商银行系统“挎包精神”教育基地揭牌 |
|
|
“红马甲”先锋队重走“程珍路”。 |
|

|
|
近日,潍坊市农商银行系统“挎包精神”教育基地在安丘农商银行庵上支行建成揭牌。该教育基地包括“程珍纪念馆”和“程珍路”两部分。为学习信用事业典范程珍的事迹,发挥“挎包精神”的文化引领力量,潍坊市农信联社“红马甲”青年先锋队的近百名成员登上安丘搁灯山,重走“程珍路”,传承和丰富“挎包精神”的时代内涵,引导农商银行系统员工用实际行动,当好服务乡村振兴的金融主力军。 “挎包精神”筑牢农商银行文化根基 潍坊市农商银行系统“挎包精神”教育基地包括“程珍纪念馆”和“程珍路”两部分。“程珍纪念馆”由原胡峪信用社、程珍工作旧址改建而成,收藏老物件、史料100余件,还原了程珍故居及程珍路的情况。“程珍路”指程珍生前为老百姓服务走过的路,其中有一段位于搁灯山上,山路崎岖,蜿蜒陡峻。 程珍出生于1899年,是一位老共产党员,原昌潍地区的老农金模范,被当地的百姓称作“挎包”财神。1953年转业后的程珍投入到发展信用社事业,直到1978年,已经79岁高龄的他离开工作岗位并于当年去世。工作期间,程珍多次被评为昌潍地区先进模范,被称为“搁灯山上不老松”。 纪念馆内陈列着程珍同志在1965年昌潍专区信用合作会议上的发言材料。材料中记载了程珍在办信用社时的艰难,为了凑资金,他把自己转业时分发的小米换成现金悉数拿出,并动员二十八户贫农每人交了一毛钱的入社费,筹集了二块八毛钱的资金,办起了丘南第一家信用社。自1953年昌潍地区第一家信用社成立,农信社因农而生,伴农成长,已走过近70年的历史。一路走来,在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老农金、老模范,他们一只“斜挎包”、一双“铁脚板”、一辆“老金鹿”,走千山万水,进千家万户,说千言万语,吃千辛万苦,形成了独具农信特色的“挎包精神”。 丰富时代内涵,农商行立起文化自信 揭牌仪式结束后,潍坊市农信联社“红马甲”青年先锋队重走了“程珍路”,登上了搁灯山顶。潍坊市农信联社优秀青年员工代表陈亚南在参观“程珍纪念馆”时说:“时代在变迁,但新时代农信人的‘挎包’意识应长留心间,应被赋予新的意义。” 潍坊市农信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陈卫东说,潍坊市农信联社积极响应党中央和省联社党委号召,高度重视“挎包精神”教育和传承,开展了老农金“挎包精神”宣讲、党支部书记讲“挎包”党课等活动,以程珍同志为代表的“挎包精神”也穿越时空,在新时代焕发了崭新的生机。 据了解,去年以来,潍坊市农信联社开展了“农金记忆”行动,行程1000多公里,收集史料700余件,走访了全市118名老农金,采集他们的敬业故事,不断传承农信的核心文化。 陈卫东说,潍坊市农信联社将“挎包精神”作为农信的“传家宝”来珍视,作为农信发展最核心的企业文化来塑造,树立起了农商银行独有的文化自信。 潍坊市农信联社坚持党建统领,将“挎包精神”教育基地作为全市农商银行“五项教育”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阵地,纳入全体干部员工的必修课程,用实际行动把“挎包精神”传承好、弘扬好,当好服务乡村振兴的金融主力军,为新时代“三农”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文/图 本报记者 陈静静 通讯员 杨旭光 陈志成 张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