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小黑木耳 做出大文章 |
峡山区注重顶层设计,实现产业扶贫精准对接群众 |
|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贫困户抗击风险能力较弱,常面临缺资金、缺技术、缺品牌、缺产业链等难题。5月31日,记者了解到,峡山区推出种植黑木耳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由政府出资金,企业付利息,技术员隔一天上门辅导一次,村民不用自己掏腰包就能赚钱。农户与产业精准对接的扶贫模式在峡山区百花齐放。 黑木耳现代产业综合体 一期已经建了14个大棚 当天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位于峡山区昌峡路以西的潍坊创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黑木耳种植大棚看到,圆柱状的菌袋一串串整齐地挂在钢结构架子上,形状各异的黑木耳从四周的小孔中探出头来,长势喜人。 峡山区太保庄街道永旺屯村50岁的村民陈美清和其他工人们正在摘木耳。“这一个大棚的黑木耳,我们三个人要摘两天左右,一天干10个小时,活不累,一天能挣100块钱。”陈美清说,她家离这里3公里,上下班很方便。之前她在家种地,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年收入低,农闲时来这里打工,增加了家里的经济收入。 “一个大棚半亩地,有2.5万个黑木耳棒,黑木耳长到3厘米高就可以采摘。一个黑木耳棒的生长期为两个半月,可以采摘五六茬,产量能达到1.5两左右。”该公司副总经理丁优先向记者介绍,黑木耳的生长温度需要控制在16℃到25℃,温度太低时,黑木耳棒就进入了休眠状态,所以黑木耳的种植期为3月到6月,8月到11月,种植比较省事,只需要在晚上进行喷水,保持黑木耳棒的湿润度即可。 “目前我们一共建了14个大棚,一个大棚的年利润5万元左右,投资一个大棚的成本一年就能回本了。”丁优先说,这里是由他们规划建设的黑木耳现代产业综合体,项目规划面积400亩,一期建设现代化黑木耳菌棒生产车间15000平方米和标准化黑木耳种植大棚200亩,总投资5000万元。目前一期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部分已投入成产,已经建成黑木耳菌棒生产车间2304平方米,黑木耳养菌车间3157平方米,标准化种植大棚14个。今年计划再建设养菌车间2304平方米,标准化种植大棚33个,并配套厂区道路、绿化、配电等设施。 “二期这里将建成物流、电商、仓储、交易综合服务中心,总投资5000万元。”丁优先说,黑木耳采摘晾干后就可以进行销售,他们的黑木耳以批发为主,也有部分零售,主要销往临沂、青州、滕州等地方。 能领优惠贷款以及补贴 村民种木耳有了积极性 为了鼓励村民种植黑木耳,增加经济收入,峡山区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政府出资金,企业付利息,技术员隔一天上门辅导一次,村民不用自己掏腰包就能赚钱。 峡山区郑公街道山前村村民袁邦旭做梦也没想到,这样的好事能落到了自己头上。“去年秋天,吸引我种植黑木耳的是峡山区推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袁邦旭说,每半亩地大棚补贴2000元建设费用,露天种植每亩地补贴800元。 为了帮助囊中羞涩的村民解决最初的资金投入问题,政府还联系银行开通了“富民生产贷”每人2万元的贷款额度,能够基本满足农民的资金需求,贷款利息则由菌包发放企业潍坊康净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担。 袁邦旭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两个人合作建设一个大棚,能领取4万元的贷款,还有4000元的补贴。建设大棚投入2.8万元,再加人工费用、菌包费用,一共投入了6万多元。一个大棚一年收获2000斤木耳,按照批发价格每斤40元到50元,年收入8万多元,去掉成本,纯赚2万元。“如果种春、秋两季的话,收益将更可观。”袁邦旭说。 尝到甜头的农民,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通过种植黑木耳致富。50岁的张淑清是峡山区太保庄街道西下坡村村民,与袁邦旭不同的是,她承包了潍坊创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6个大棚种植黑木耳。“去年我就考察过黑木耳项目,由于缺少投资资金,这事就搁置了下来。今年,峡山区推出了这个扶贫项目,我和表弟申请承包了6个大棚,准备大干一场。”张淑清说,公司免费提供大棚,她只需要购买黑木耳棒,这样大大节省了投资成本。 较低的种植门槛和较高的经济收益成为该区发展黑木耳扶贫的原因。“黑木耳易打理、产量高,除大棚悬挂种植外,还能在露天大田摆放种植,只要菌袋优质,种植期内仅需要控制好湿度就能实现丰收。”丁优先说,黑木耳每季仅需三四个月,不误农时。每亩大棚可挂菌包5万袋,露天每亩可放1万袋,每袋纯利润0.9元至2元。 产业与贫困户利益相联结 扶贫模式在峡山百花齐放 袁邦旭和张淑清的奔富经历,只是峡山区力推产业扶贫的缩影。“因地制宜培育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我们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培育富民产业,把外在的推动力转化为内生动力,提高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探索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保证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峡山区扶贫办副主任李志鹏说,有了致富产业,就有了脱贫门路。在峡山,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种植黑木耳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贫困户抗击风险能力较弱,常面临缺资金、缺技术、缺品牌、缺产业链等难题。而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政府之手”做好顶层设计。峡山区在培育黑木耳产业中采取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依托区内龙头企业康净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优质菌袋并和种植户签订种植收购协议,提供全程免费技术指导、以保护价收购,大大降低了农户生产投入成本和市场风险。 产业扶贫要注重精准对接群众,形成产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峡山区在培育黑木耳产业中,农户可以独自种植或是到种植园区打工,对于自己种植黑木耳的每亩地大棚补贴4000元建设费用,露天种植每亩地补贴800元,让农户充分参与生产、实现就业。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利用他们的富民生产贷资格贷款,由区内龙头企业作担保,所贷款项用于产业经营,获取分红收入,真正让贫困群众分享产业红利。”李志鹏说。据估算,今年全年峡山将带动黑木耳种植面积10万亩,预计带动农民年增收可达10亿元。 近几年,农户与产业精准对接的扶贫模式在峡山百花齐放,逐步探索形成了有机园区扶贫、金融分红扶贫、合作社扶贫、就近创办企业提供打工机会扶贫等可复制推广且能稳定增收的扶贫模式,共建立精准扶贫基地7个,73个省定贫困村、144个插花贫困村的1万余人参与受益,汇聚起了脱贫攻坚的源动力。 文/图 本报记者 刘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