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乡村振兴潍坊先行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看点
 
标题导航
摘掉“贫困帽” 不落一人一户
2019年06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摘掉“贫困帽” 不落一人一户



精准扶贫让昌乐营丘镇南申明亭村面貌一新,村民充满获得感
  昌乐县营丘镇南申明亭村原本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土地贫瘠,以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村集体资产几乎为零,成为落后、贫穷的代名词,也因此戴上了省定贫困村的帽子。精准扶贫工作开始以后,这个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温室大棚、光伏发电、文化广场、文化书屋……实实在在地获得感和幸福感让村民难掩喜悦,脱贫路上不落一人一户。6月25日,记者来到南申明亭村,感受这个小山村的美丽蜕变。
投资46万余元建起14个温室大棚
  6月25日上午,记者来到昌乐县营丘镇南申明亭村。在村子的东侧,一排排大棚排列整齐,大棚内的葡萄苗长势喜人。“这就是南申明亭村开展扶贫工作以来搭建的温室大棚,一共14个,目前已经承包到人了。”营丘镇扶贫办主任任相岗向记者介绍,南申明亭村流转土地52亩,投资46万余元,建起14个温室大棚,承包户定期缴纳租金,租金归村集体所有。
  51岁的李华军是南申明亭村村民,今年春天承包了10个大棚,刚刚种上葡萄苗。当天他正领着工人们在大棚里除草。“我以前主要种玉米、花生、小麦等传统农作物,年收入很少。自从村子里建了扶贫大棚后,我就承包了10个种植葡萄,大棚里的基础设施已经全建好了,我只需要种植就行,而且租金还很便宜。”李华军说,一个大棚占地3亩,租金每年3000元左右,一次承包两年,两年后还可以继续承包。由于他是第一年种植葡萄,缺乏种植经验,昌乐县农业局还专门派了一名技术员与其一对一的免费技术指导。
  承包大棚后,李华军还不忘带动村里的贫困户致富。46岁的李洪亮是南申明亭村的贫困户,家里也种着几亩地,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便打零工挣钱。目前正值农闲期,他来到李华军的大棚里打工。“在这里打工离家近,中午可以回家吃饭,十分方便,而且工钱也不比其它地方少。”李洪亮说。
光伏发电项目已有2万元的收益
  南申明亭村村容户貌干净整洁,整个村庄掩映在一片绿色中,在村委办公大院里,办公室屋顶和屋前的蓝色太阳能光伏发电板闪闪发光。南申明亭村党支部书记李金光正在打扫发电板上的尘土。“把发电板的土打扫干净,一天能多发3度电。”见到记者一行人的到来,李金光边干活边热情地打着招呼。
  2017年3月份,南申明亭村在村委办公室屋顶和屋前的空闲地方,利用中央扶贫资金15万元建成20KW光伏发电项目,共搭建了80块光伏发电板,约150平方米。“别小看这些小小的发电板,它的能量可不小,今天天气好,预计能发电120度。”李金光说,这些光伏发电板平均下来能发90度电,即使是碰上阴天,一天也能发50度电。
  南申明亭村的光伏发电板产生的电并入国家电网,安装至今已经发电6.1万度。“国家电网按照每度电1.03元回收,前期先拨付40%的电费,目前我们已经有2万元的收益了。”李金光说,村集体收入一部分用于帮扶村里的贫困户,剩余部分投资村里的公益事业。
  今年84岁的李庆元丧失了劳动能力,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生活有了保障。去年,镇上和村里还帮他修缮了房子。“如今的日子变了,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这都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作为曾经的贫困户,李庆元感慨不已。
规范档案让扶贫有据可查
  在南申明亭村村委会,编码清晰、资料充实、类别分明、整齐划一的扶贫档案让人耳目一新。“规范化的村级档案管理是南申明亭村的一大亮点。”任相岗表示,建立扶贫档案不仅使扶贫工作有据可查,有迹可循,而且还是研究和制定扶贫对策的重要依据,在工作推进上能够有的放矢,精准施策。
  为做好扶贫档案管理工作,南申明亭村念好细、准、实“三字诀”,力求做到精准到户、精准到人,确保资料完整、信息准确、数据符合逻辑要求,如此也为更加有效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只扶贫档案管理做得好,南申明亭村的贫困户帮扶工作也做得相当扎实。在村委会大院西侧,写有“贫困户帮扶工作‘四步工作法’”的展板很是抢眼:通过村干部或贫困户台账了解要帮扶户的基本情况;通过入户走访深入了解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和脱贫愿望;根据了解的实情综合研判贫困户现状;根据贫困户现状协调落实相应政策。
  “我们村的贫困户帮扶工作是严格按照‘四步工作法’走的。”李金光言语间颇有一些自豪。“四步工作法”助力南申明亭村精准扶贫,确保脱贫路上不落一人一户。
全部脱贫后注重内外兼修
  记者了解到,精准扶贫工作开始以前,南申明亭村还是一个省定贫困村。李金光上任后就把脱贫作为头等大事,召开支部会,问计村民,综合研判发展路子。因受地理环境条件限制,缺乏资金和水源,发展规模化种、养殖业困难重重,脱贫工作一时无法打开局面。
  直到2017年,昌乐县派来了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昌乐县人力资源发展中心副主任潘兴来到南申明亭村担任第一书记。李金光跟他详细说明村子现状和发展掣肘,以及村民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
  潘兴首先着手解决村里的水源问题。投资30余万元的蓄水池很快在多方努力下建成了。随后,南申明亭村又先后新硬化道路1500米,新建办公场所一处;新打机井3眼,铺设管道3500米、电缆2200米,全村耕地全部实现旱涝保收;新铺设自来水管道1200米,实现户户通自来水;配备环卫保洁人员1名,分别建成三级过滤池、晾晒平台3个,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在多方的努力下,南申明亭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126户426人,2014年识别贫困户68户226人,经过帮扶已经全部脱贫。
  蜕变中的南申明亭村还注重内外兼修。在村里建起了9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并配备健身器材8件;还建起了文化书屋,并配备各类图书700余册;享受政策的贫困户全部免费收看有线广播电视;公交站点顺利开通,学前教育及小学班车全面普及……现在的南申明亭村处处皆景,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表情,很难再与“贫困”俩字联系到一起。
  文/图 本报记者 刘燕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