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翻译家、戏剧评论家童道明去世 6月27日上午9时,著名翻译家、戏剧评论家童道明在中日友好医院逝世,享年82岁。作为中国戏剧界公认的研究契诃夫的专家,童先生的离去,被人们痛惜道:“中国最懂契诃夫的人,走了。” 人生 他的剧作被冠以“人文戏剧” 童道明1937年生于江苏省江阴县,1956年赴苏留学,其间因写作学年论文《论契诃夫戏剧的现实主义象征》受到导师赏识,自己的学术兴趣也转向戏剧文学;1962年在《文汇报》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关于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几点认识》。1963年后,童道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等职,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童道明先生是中国戏剧界公认的契诃夫研究专家,其剧作力图表现契诃夫、曹禺两位戏剧大师的戏剧精神,以“传承人文精神和悲悯情怀”为特色,在当前戏剧创作中别具一格。童道明22岁在莫斯科大学选读了契诃夫戏剧班,当他回国时,指导老师拉克申对他说:“希望你回到中国之后,不要放弃对契诃夫和戏剧的兴趣。”这句话对童道明影响很大,决定了他毕生的学习方向“契诃夫和戏剧”。 20世纪80年代,中国话剧处于新时期的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剧评家的新的理论思维和中国导演的舞台革新实践结合得空前紧密的时期,是中国戏剧导演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戏剧评论的黄金时代。童道明发表了大量有关戏剧、文学与电影、电视方面的评论文章,他的戏剧评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非谈》《梅耶荷德的贡献》等,受到了戏剧界的广泛关注。上世纪90年代,年过60岁的童道明从翻译、评论转向戏剧创作,写出的《塞纳河少女的面模》等剧本在国内多个剧场上演。 不同于当下诸多时尚喧哗的都市戏,童道明的戏剧多关注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以及和时代的纠葛,契诃夫、季羡林、冯至等成为他的舞台人物,他的剧作也被冠以“人文戏剧”的雅称,又因文学涵养高,可表演可诵读,给当下舞台剧带来一阵清风。 追忆 陪伴众多戏剧人成长的智者 正在俄罗斯演出话剧《李白》的演员濮存昕写道:“俄罗斯时差5个小时,我早上8点前,微信上看到童先生北京辞世的消息,一时无语。多少人受过这位真学者的影响,我就是在他的指导引领下出了两本书,他都是第一著作人。他应为多少人爱他敬他以慰平生,他去世前,心灵一定还在和契诃夫、普希金交往。不知他是否也会像他多次讲到的契诃夫最后时刻,平静地饮了杯香槟,他的灵魂会比他的灰,活得更久长……永远怀念童道明先生!” 王晓鹰导演:“三十多年来童先生对我影响、教益、支持太多!本来还想回国后向他汇报《兰陵王》的莫斯科之行呢,没想到他走得这么突然。” 李六乙导演:“中国戏剧失去了一位充满人格魅力的智者!他对世界充满悲悯!他对所有人充满了爱!他以无比的善面对世间万物!他面对内心的真理从不失格……童先生自在殊荣,您将约会您的契诃夫,带去您的剧作!临行前您一定喝了一杯香槟!望着窗外,他在静静地等您。童先生一路平安。” 资深媒体人余韶文:“我年纪轻轻刚入行的时候,童道明先生就是业界权威,但他对年轻人从来都是平易近人、诚心善待、乐于扶持的。学者之风,长者之风,智者之风,高山仰止!” 资深媒体人解玺璋:“童道明先生千古。一个有良知的人。” 青年导演颜永琪:“是您教我发现契诃夫作品里的一千吨爱。童道明老师,爱您永远。” 情结 晚年仍在伏案工作 80岁时,童道明在外孙建议下开设了自己的公众号“童道明札记”,并保持每周两次更新的频率,同时也给自己立了条规矩,每篇文章最多不能超过400字,他认为这样严格的要求也是自己学习契诃夫最直接的方法,童道明生前在公众号共创作了234篇原创文章,将自己对契诃夫的全新感悟和平时生活随笔都以这种现代的方式记录了下来,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曾与童道明合作过的人透露,每当有活动或者邀请他到剧场看戏,童道明都会拒绝剧组为他安排专车接送。2018年,由童道明翻译的《重读契诃夫》得以出版,童道明不仅没有收取任何酬劳,还自费购入了一千本书,当出版社决定再赠送他五百本作为稿费时,童道明选择将这1500本书签名赠送给普通读者,他单纯地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契诃夫。本报综合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