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大多数人对马的认知可能始于古装剧里的交通工具,其实马的历史源远流长。曹植有句诗“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说明汉末马球就在中国出现了,而现代马术则是起源于英国,并在16世纪开始在欧洲大陆的王室和上流社会间流行。 随着马术运动的传承和发展,如今已成为一项经典又有时尚气质的运动,近几年,国内也逐渐掀起马术热。在潍坊,也有这样一群爱马的“疯子”,因马而聚,以马为欢。 于志辉: 潍坊专业马术第一人 走进山东畜牧职业学院骏琳马术学院,红色砖墙,黄木栏杆,别致的花盆摆满了走廊,欧式风格的建筑别有风味。走过一间间马房,见门口分别挂着每一匹马的身份信息。远处2万平米的马场,根据功能分为多个区,不少马术爱好者正在那里练习。 44岁的于志辉算是潍坊最早接触马术运动并引领潍坊专业马术运动的人之一。“小时候就有个英雄梦。”于志辉说,年幼时,他对《三国演义》《杨家将》等小画册非常入迷,里面的主人公骑马打仗的身影在他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晚上做梦,梦到自己在骑马,却不慎掉下悬崖,醒来后发现自己掉到床底下了。虽然好笑,但冥冥中与马术结下了缘分。 2007年,从事建筑工程方面工作的于志辉对骑马念念不忘,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才开始了解“马术”。那时潍坊人对马术还很陌生,也没有专业的培训俱乐部,他去山东省队进行了专业系统的马术学习,从马术理念、文化以及知识方面,有了更系统更全面的认识。之后,他参加了FEL国际耐力赛等国内国际大大小小的比赛,斩获奖牌无数,取得了各种证书,其中含金量最高的属国际教练证书,全国仅有13人拥有这个及以上级别证书。“马术不仅强身健体,愉悦身心,更是感受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对于马术,于志辉渐渐地从业余爱好发展成了专业。 因为热爱,于志辉特别注重马术在潍坊的推广和教育,近些年,他着力于青少年马术运动的普及推广。2017年,山东畜牧职业学院建立了骏琳马术学院,这是潍坊唯一一家兼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青少年马术培训学院,也是全国马术高校唯一一家通过英国马会(BHS)国际马业机构认证的专业马术高校。于志辉介绍,学院学生毕业拿到学历证书,会输送到全国顶尖马术俱乐部工作,月薪过万;也有来自社会各个年龄段的爱好者前来学习,尤其是青少年,更是将学习马术作为一项培养气质的技能。 于志辉介绍,骏琳马术学院开设的课程包括饲养、马医、骑手、教练以及马场管理等,综合性专业学习,真正全面推动马术产业发展。 在于志辉看来,马术是一种表达时尚与美的方式,通过马术可以感受到人的个性,马术可以为城市塑造一张国际、时尚、人文、前沿的文化名片。 徐有功:人和马是平等的,与马为友就能驯服烈马 “来福!”在寒亭牧马庄园,66岁的徐有功一呼,他的爱马便撒着欢跑过来。徐有功抚摸着它,骑上去围着马场跑两圈,这是他每天与“来福”必做的互动。 63岁,徐有功开始接触马术,第二年就去参加比赛,仅两年,他就取得了FEL国际骑手证书。一般的马术学习者要想取得这证书需要3年到5年甚至更长。 徐有功住在潍城西边,牧马庄园位于寒亭东边,相隔22公里,他数年如一日,每天早晚各一次来回奔波在这两点一线之间,路程上百公里,在马场骑马3个小时。“老伴说去旅游,不去,就跟马玩儿。”徐有功笑着说,他现在一天也离不开马,很享受跟马在一起时单纯的快乐。最近的徐有功家有“喜事”——“来福”怀上小马驹了,所以他大部分时间都呆在牧马庄园,晚上就住在庄园传达室里。 过去徐有功身体虚弱,肠胃一直不好,一度严重到住院。2015年,一次偶然机会经过寒亭牧马庄园,庄园主告诉他,马术是一项特别强身健体的运动,他便抱着试试的想法开始接触马术,这一骑就迷上了。他学习马术、参加比赛,技术越来越高,身体也越来越好了。“现在吃什么都没事了。”徐有功说,去马场骑马,要用马场不同的马,经常需要有个磨合和增进感情的过程。2018年6月,他干脆自己买了一匹马,寄养在了牧马庄园。 “这匹马很烈,不听话,没有要的,我要了。”徐有功表示,在马市上,这匹伊犁改良马很倔,脾气不好,别人一骑,它就连蹦带跳的,不让人上马,买主只好放弃了。徐有功不管这些,买了它。原来,这是一匹受过虐待的马,之前转手过好几个主人,不配合就会挨打,导致马产生了恐惧心理。徐有功买了它后,为他起名“来福”,“希望它找到我就有福气了。”徐有功没有一上来就骑马、驯马,而是先跟它培养感情和信任,每天去给它梳毛、洗澡、按摩,跟它说话沟通三四个小时,一直坚持了半个月。“半月之后,我第一次骑上马,它特别听话,很配合。” 徐有功表示,全世界与马工作的人有一句流传最广的话:“马是你的一面镜子。”没有不好的马,只有不好的骑手和练马师。他在与马相处的过程中,交流感情,懂得马的习性。他也去临沂、内蒙草原、河北等地拜访马术资深人士。“人和马是平等的,是伙伴、是朋友,不能打骂。”徐有功渐渐悟出了一些驯马的经验,身边有些朋友碰上不能磨合的新马,都会找到徐有功帮忙。徐有功说,学习马术是不分年龄的,只要你喜欢,任何时候都不晚。他说,只要还能动,会一直骑下去。 王进:买马养马,为潍坊马术提供更多好马 王进的牧场庄园位于坊子区工业发展区驸马营二村,1万多平米的马场,20多匹马散落在马场的各个角落。“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喂马,有合适的比赛就会去参赛。”看到王进的田园牧场生活,颇有点“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的感觉。 事实上,王进的生活没有那么诗意。每天早上5时30分起床,喂马;6时30分到7时,放马,将马放到马场活动;7时后,一间间打扫马房,之后对马进行调教、骑乘;中午11时30分,喂马;下午继续调教、骑乘训练,直到晚上7时以后收马。周而复始。“做自己喜欢的事,再累也不觉得累。”王进说,跟马在一起,别的事情全忘了。“这是我从俄罗斯购买的纯血马Jack;最近刚从欧洲比利时买了一匹阿拉伯血统的马,现在在路上了。”王进一一介绍着得意马匹。除了自身马术的提高、参赛获奖之外,王进如今将精力放在养马、改良马匹血统上,力求为潍坊马术提供更多好马,推动潍坊马术事业发展。 王进1973年出生,十几岁时开始赶马车、做运输,3年时间,跟马建立了很好的感情。到了上世纪90年代,拖拉机替代了马车,马也渐渐退出了王进的生活。10年前,马术逐渐成为一项运动,又开始走进王进的视野。他开始关注马术比赛,去烟台养马岛看赛马,连续看了几场后,内心发痒,决定买马。2012年,他买了自己的第一匹马,国产半血马。那时候没有场地,他就骑到田间地头,或用车拉到北海场地去骑。学习骑马没几个月,他就报名参赛,得了名次,之后就一发不可收。 “太喜欢马了,只要看到马就挪不动步。”王进说,他多次去北京、江苏、河北坝上等地看马、买马。“马是可遇不可求的,遇到喜欢的不买会后悔。”买的多了,就得考虑照顾管理的问题,于是他在村边建起九龙马术俱乐部,家也搬了过来。 一匹马从接生到初级调教、骑乘调教,全由王进一手承担。马儿们像他的孩子,从小马驹培养成有灵性和习惯的马匹。马调教到三四岁,有的出售,有的留下来参赛。“就像自己的姑娘出嫁一样的心情。”王进表示,送走马的时候,他内心充满不舍,马也一直在叫,望着他。他常常泪流满面。 杨燕汝: 喜欢西部牛仔风情的野骑 马术是男女同场竞技的比赛项目,作为一个团队,马匹和选手将共同获得奖牌和名次。看女骑手们驾驭骏马跃障,人马起伏跳跃,像一朵白云在飘,整洁悦目。骑在骏马上的杨燕汝,目光坚定,神态自若,装束更是整齐干练,英姿飒爽。 杨燕汝是在潍坊定居多年的广东汕头人,微笑灿烂,姿态迷人,通身透着一份特别的优雅与干练。平时她在万达商区经营着一家自己的高级西装定制品牌,闲时化身女骑手、马术教练。 杨燕汝之前在深圳工作,喜欢玩户外,有一次户外旅行时,她在湖南仰天湖接触骑马,与马一见钟情。相比马场上贵族范儿的英式马术,杨燕汝更喜欢洒脱不羁、西部牛仔风情的野骑。杨燕汝说,之前在草原野骑旅行,掌握了基本动作,自己骑。有一次,大家在草原上驰骋,前面一匹马失前蹄,后面的马受惊不受控制,没有经验的杨燕汝想抱着马脖子顺势跳下去,却被马踢了。“当时就决定系统地学习马术知识,当个好骑手。”杨燕汝2012年因工作需要来到潍坊,骑马的爱好一直没有变,她不断学习、参赛,还做过马术教练等工作。 “在马背上感觉很放松。心情不好的时候,骑上马跑几圈,感觉世界都不一样了,思想也变了,非常解压。”杨燕汝说,骑在马背上,感受到人马合一非常享受。骑马不是目的,而是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马术活跃爱好者达上万人 在2000年以前,中国的马术始终处于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虽然1979年成立了中国马术协会,很早就出现了职业马术工作者,但是马术运动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始终不高。2000年之后,中国民间开始有一小部分马术爱好者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作为较早进入马术行业的人,于志辉见证了潍坊马术行业的发展。他表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马术队首次征战奥运会,中国马术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潍坊从零星的几个马术爱好者,到如今比较活跃的马术爱好者1万多人,马术俱乐部从0发展到如今十几家。2018年,潍坊马术协会成立,马术爱好者们有了一个稳定的“家”,作为秘书长的于志辉非常欣慰,也积极寻求潍坊马术发展方向。 于志辉表示,之所以重视马术教育,是因为目前很多市民对马术的认识只局限于骑马比赛,“事实上,这个专业人才需求很大,入口却很少。”潍坊马术协会会长张曙光也表示,作为新兴行业,马术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如今潍坊的马术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名列前茅,他们将积极发挥协会作用,推动少儿马术等与国家标准接轨。他们将计划在9月份举办大型马术活动,带动马术的拓展,吸引更多爱好者加入。 A12-A13版 文/本报记者 隋炜凤 图片由孟令顺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