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老照片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人文潍坊之从潍坊走出的科学

第03版
人文潍坊之从潍坊走出的科学
 
标题导航
潍坊市中医院我曾经奋斗过的地方
“记忆潍坊”老照片征集
2019年07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市中医院我曾经奋斗过的地方



  1957年秋天,市卫生局分管医政的杨学顺同志把我从昌南县医院调到潍坊市中医院工作,要我用最短的时间建立一个小型化验室,配合医院的诊疗工作。
  潍坊市中医院建于1955年6月,属于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第一批成立的公私合营中医院,是山东省建院较早的中医院。潍坊市中医院位于东关大街(后改名“东风大街”)西段路南一个大套院内,临街是一座二层小楼。
  我来院时,全院有近70名工作人员,医务人员约占70%。记得当时的书记是翟元通,对人很和气;院长潘大亭,是一位转业军人,工作能力强,对人很热情。当时比较有名的老中医有:小儿科专家蒯仰山,也是业务副院长,擅长诊治小儿痢疾等疾病;韩甲午擅长诊治小儿麻疹合并肺炎;内科专家王彝民、郭谷石擅治内妇杂症;外科专家王玉润、姜绍成擅长外科杂症和疔疮治疗;黄德亭老大夫是祖传的痔瘘科专家,手术简单,效果好,很受患者拥戴;整骨科老中医李允修是祖传接骨专家,手术简单,疗效显著,很受病患爱戴;针灸科刘大可大夫也是倍受患者信赖的老专家。本院老专家中,王玉润、王彝民都念过医学院和中医学院,都是双学历。由于过去多是个体行医,或有祖传秘方,或有独到之处,都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因此中医院的学术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是大有挖掘潜力的。
  当年中医院的开放病床约有四五十张,由主治大夫轮流值班,也是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护理工作规范到位,汤药由专门的中药师制备,按时送到病房。医院还常年派出年轻的西学中大夫,参与市里的防疫预防工作。医院设有规模较大的制药厂,有专人负责炮制膏丹丸散以及酊剂等制剂。
  潍坊市中医院的老专家们除了完成每天的诊疗,还要忙着整理教材,完成繁重的带徒任务。当时有西学中的学员、部队进修医生,1957年下半年,市里还分配来10名初中毕业生学徒(1958年“大跃进”时调出8人到工厂当了工人),这些年轻学员学成后,都成了我市各基层医院的中医骨干力量。在本院出徒的内科大夫张建民与外科大夫姜兆俊,都曾考取山东中医药大学深造,毕业后都留在所在医学院的附属医院担任科主任职务。我市弛名全国的中西医结合专家张奇文教授,也曾来院拜小儿科专家蒯仰山为师,并帮助其总结整理出大量医综医案,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调到中医院后,经过近一个月的紧张筹备工作,终于建起了一个较小规模的临床化验室,检验项目以四大常规为主,还有黑热病和梅毒的血清学检验,淋病双球菌、结核杆菌及麻风杆菌检查、体液常规、血型检查等,但还是以血常规、尿常规、血液与肠道寄生虫以及妊娠试验为主的检验较多。刚开始有的老中医不太习惯使用检验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磨合后,业务开展起来了,很有力地配合了临床诊断。
  医院当时医疗设备很不齐全,没有x光机、B超等较大型医疗设备,医生看病靠望、闻、问、切,主要靠脉象诊病。化验室的较大型设备,只有一架日本产普通光学显微镜和一台电热干燥箱,离心机还是手摇的。全院只有院办公室一部拨号手摇电话座机。那时没有救护车,急诊病号很少,有少数外伤等病人多是坐人力车来院就诊的。
  1958年后,随着国家对中医发展的重视,市领导对中医院给予了更多关怀,除大力培养技术人才外,对市面紧缺物资也给予特殊照顾,还给院里调配了最好的厨师。
  1960年,我因工作需要调离潍坊市中医院。时光荏苒,我已经退休多年,与老伴安享晚年。当年在潍坊市中医院工作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也十分想念同甘共苦、共同奋斗的同事们。看到潍坊市中医院现在发展壮大,人才辈出,心中自豪又欣慰,期待潍坊市中医院为祖国医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图 潘理达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