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乡村振兴潍坊先行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看点
 
标题导航
田园课堂“升级”为综合学院
2019年08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田园课堂“升级”为综合学院



昌乐庵上湖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吸引全国各地取经人,投资1.3亿提档次
  创新红色田园课堂,打造集党员教育、村民夜校、职业农民培训、民俗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宣传教育阵地,真正把党的政策法规宣传延伸到田间地头,让农技推广培训更接地气。昌乐县五图街道庵上湖村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在全国得到推广。8月2日,记者了解到,为了满足更多的人前来参观和学习的需求,庵上湖村凤凰涅槃、提档升级,启动了庵上湖乡村振兴学院项目。目前,乡村振兴学院的主体已建设完成,预计年底前投入使用。

  一上午接待三批取经人
  8月2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昌乐县五图街道庵上湖村,尽管下着大雨,但是前来参观和学习的外地游客仍然络绎不绝。“今天一上午就有3批人来我们这里学习和参观,每天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参观的游客已经成了我们的日常工作之一。”庵上湖村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记者采访时,来自东营利津县的一辆蓝色大巴刚刚驶进庵上湖村,60多名参观人员打着雨伞从车里走下来,他们首先来到红色田园课堂,观看了庵上湖村的发展宣传片,并听取工作人员讲解专业的大棚种植知识。随后,又到火龙果温室大棚种植基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中心等进行参观。每走进一个园区,他们都被眼前的高科技农产品所吸引,脸上充满了惊讶和好奇。
  今年52岁的高守军来自利津县凤凰街道蒋家庄村,当天是他第一次来庵上湖村参观,看到稀奇的高科技农业产品他都不忘拍照、录视频。“我第一次知道火龙果是怎么长出来的,以前一直以为火龙果只有在南方才能种植,没想到我们北方也可以种植。”高守军对火龙果种植非常感兴趣。
  在高守军的家乡蒋家庄村,村民们大多种植小麦、玉米、棉花,年收入很低,为了增加经济收入,部分村民开始转型,选择种植大棚,但是大多数人都没有种植经验。高守军也想搭建高温大棚种植蔬菜,除了缺乏种植经验之外,他还没想好应该种植什么蔬菜。“我们那里有的人种植大棚西红柿、黄瓜、辣椒,这些蔬菜都太常见了,我想选择一个更高端的品种,今天特意来取经。”高守军说,在参观了庵上湖村的火龙果种植基地后,他很受启发,开始思考他是否也能种植火龙果,但又担心种植技术不到位,影响产量和收入,“我回去之后先好好琢磨琢磨这件事,如果有需要我还要再来学习。”
  接待能力不足成为瓶颈
  20年前,庵上湖村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收入低,是有名的贫穷村庄。2001年,赵继斌上任庵上湖村党支部书记后,下定决心摘掉“穷帽”。他采取党支部牵头领办,创办合作社的方式,组织村民种植大棚瓜菜,带动村民致富。2007年,庵上湖村又成立了瓜菜专用合作社,注册了“庵上湖”“华品”两个商标,通过合作社的品牌化运营,庵上湖村迈出了强村富民发展的第一步。
  村里的经济有了起色后,赵继斌和党支部成员又瞄准了乡村旅游,拉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规划建设了有机蔬菜科技园、庵上湖瓜菜采摘园以及现实版的“开心农场”,进一步打响了“庵上湖”品牌的知名度。在土地上追梦的庵上湖,“党支部+合作社”的经验做法被外界广泛关注,不断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和游客“取经”和参观。“我们一天能接待100人次到1000人次的参观,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庵上湖村党支部书记赵继斌说。
  眼看着前来参观和学习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2017年,庵上湖村利用当时现有的大棚资源成立了红色田园课堂,将电子屏搬进大棚里,在田间地头开展培训,真正实现了“课堂建在田园里”的学习模式。
  “两年时间,我们接待了来自全国26个省市区的8万人次到这里培训。仅去年一年,就有26个省份的4.6万名党员干部来学习、考察,再加上游客,人数接近12万人次,这些人的学习、用餐问题,成为制约我们发展的一个瓶颈。”赵继斌说。大量学员的到来,使本地的党员干部和群众解放了思想,提升了境界,拉动了三产发展,村集体收入达到了90万元,但庵上湖村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凸显出来,成为制约下一步发展的大问题。

  乡村振兴学院主体完成
  乡村全面振兴,必须破解瓶颈制约。今年年初,在坚决贯彻中央大棚房整治行动要求的同时,庵上湖村凤凰涅槃、提档升级,结合昌乐县专门调剂的20亩土地指标,启动了庵上湖乡村振兴学院项目。
  目前,乡村振兴学院的主体已经建设完成,预计年底前投入使用。“办理了项目手续后,仅一个多月就完成了主体工程,预计年底可以投入使用。”赵继斌说,乡村振兴学院是红色田园课堂的升级版,由庵上湖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村集体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参与收益分红,每年保底分红20万元。
  乡村振兴学院项目总投资1.3亿元,总占地面积300亩,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规划建设田园课堂、乡村音乐公园、精品农业基地等。一期项目投资6000万元,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主要建设红色田园课堂,包括田园会场、田园餐厅、田园民宿等。“乡村振兴学院建成之后,可容纳500人参观学习培训,能解决200人的用餐和住宿问题。”赵继斌说。
  记者了解到,乡村振兴学院项目一方面将依托庵上湖的示范作用和品牌效应,整合各类涉农培训资源,开展党员干部、职业农民培训,中小学课外实践,打造田园民宿、观光农业、文化创意等新业态的孵化平台。另一方面将深化与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打造科技、人才等资源向乡村汇聚的承接载体,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庵上湖村“党支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共同富裕之路。“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好庵上湖‘党支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利用乡村振兴学院对乡村人才振兴的平台作用,加快推进庵上湖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赵继斌说。
     文/图 本报记者 刘燕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