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生于泥塑世家,从小耳濡目染痴迷上泥塑制作;他从门外汉开始打好基本功,尝试用不同色彩创作新的泥塑造型;他跑遍了全国各地以及十多个国家,一次又一次探寻不同的文化和民俗,为创作汲取营养、寻求灵感。他就是聂鹏,90后的小伙,也是高密市最年轻的泥塑掌门人。聂鹏一心做泥塑,希望有朝一日能让作品替他“说话”,为家乡代言。 从小耳濡目染 认定泥塑不能失传 聂家庄泥塑被称为高密“四宝”之一,泥塑,实际上是聂家庄生产的泥玩具。据聂氏家谱记载,聂家庄泥塑最早出现于明万历初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以前农闲时,几乎每家都捏制各类泥玩意儿到周边村发卖。 当地有民谣流传:“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1990年出生的聂鹏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从小深受这一民间艺术的陶冶,爸爸一笔一划挑灯制作泥塑的场景,成为他儿时最动人的回忆。上小学时,他已会做简单的泥坯,能做出个奇形怪状的小玩具。 初中时的一个寒假,聂鹏和同学骑上自行车,后座绑上竹篓子,从家里拿一些泥塑,再去村里老艺人家里批发一点,拿到集市上去卖,没曾想特别受欢迎。也有时候,他们会顶着北风骑到高密市区去卖泥塑,就算一个都没有卖出去,但少年人玩性大,在市区转一圈再骑回家,也非常高兴。 随着年纪的增长,聂鹏开始认定泥塑是一门“不能失传的手艺”,他甚至想着有一天能把这门古老的民间手艺做大做强。2010年,聂鹏高中毕业后开始跟随父亲全心学做泥塑。 父亲聂臣希是聂家庄泥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看儿子对泥塑有着发自内心的喜爱,他非常欣慰。聂臣希希望年轻人能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去改良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更好的来传承这个民间艺术。” 学习泥塑下苦功 一坐十几个小时 聂家庄泥塑具有声、型、动、趣的独特风格,是中国现存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品,具有独具一格的工艺制作过程和艺术特色。 泥塑有取土、和泥、制模、磕坯、修坯、安哨、粘接、着色等十几道工序,每个过程又有着复杂的小细节。比如看似简单的泥老虎,不仅对土制成的坯有要求,对画的技术、颜色的选择都很讲究。“刷完粉子之后的泥老虎坯先上哪种色,后上哪种色,都有严格的规定。个头小的需要上五六遍颜色,30厘米的就要上十遍颜色,个头再大的为了保证好看,颜色就要更加丰富。”聂鹏说。 学习基本功期间,父亲特别严厉,要求他每天坐在屋里练习,从一天三四个小时,到十多个小时,每个环节都要苦练。“父亲一直板着脸,打骂也是常有的事。”聂鹏说,往泥老虎里安装哨子这件小事就磨了他好久。先选芦苇杆,截成4到5公分的哨体,用笛膜作哨舌制成哨子,然后将哨子安在修好泥坯的哨子眼儿中。需要将芦苇杆削成一定坡度,这也需要一定的功底。“一刀而成,坡度刚好,刚开始不是削得不平,就是不小心将芦苇杆弄破了,足足练习了两个月。”聂鹏每次练好了,父亲的脸上才稍微放晴。 “泥塑制作很繁琐,需要一遍遍打磨上色。”聂鹏的母亲梁秀青透露,父子俩为了这些泥塑,一年到头晚上12点前从没睡过觉。“坚持了这么多年,也赶上了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好形势,感觉他们爷俩这么多年的坚持值了。”
回归传统重拾人物泥塑 创作不同题材争取市场 学习过程中,聂鹏在如何着色、如何令动物表情更传神等关键技艺上不断钻研,增加现代生活元素,在色彩运用和泥人形象上不断尝试。 “比如泥塑的图案,之前多是大红大绿,我会加入更多元化的现代元素。”聂鹏表示,他希望如此能更适合现代审美。如增加了现代风景图案、卡通图案、文字、剪纸等元素,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让更多年龄群体喜欢泥塑作品。“从去年开始,我们把这一年当中一半的时间用于创作,既要有传统又要有创新,在创作方面,我们尽量与生活相关,接近于生活。” 如今,聂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泥老虎的创作,他将更多精力放在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身上,让形象各异的泥塑争取更大的市场。“与其说是创新内容,不如说是对传统的一种回归。”聂鹏说,因为聂家庄泥塑最早的起源就是捏泥人,后经历史演变到今天,渐渐变成单一的泥老虎。聂鹏想到,回归传统,或许能为泥塑争取更好的前景。“这是我做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关平。”他创作的泥塑人物造型生动、色彩艳丽,突出了戏剧人物的瞬间形态。 “聂家庄泥塑的起源就是捏泥孩,聂家庄有句话:‘吃了饺子捏泥人’,说明我们这儿以捏泥人出名。所以我在创作的时候,考虑做一些人物题材的泥塑,就想到了关公、孔子,还有海瑞。我们还捏了一组作品叫《童年的回忆》,跟之前不一样的是,有一定的故事性,希望给大家带来更多趣味。”聂鹏表示,他做了生肖、人物系列,如古代四大美女、八仙过海、雷锋等人物的泥塑,虽然不尽完美,但希望尽可能地尝试更多题材,逐步拓宽创作领域。 创作大型人物 紧抓时代热点 创作大型人物作品是聂鹏多年来的心愿。 泥老虎的制作是通过模具复制,方法相对简单,而大型人物创作则需要通过构思设定人物形态,且形态各异,相对复杂。 创作过程中,聂鹏翻阅了多本历史书籍,查阅大量资料,只为让作品更加符合人物特点。“做人物的难度在于先考虑造型和比例,虽然说有时候我们会用一些夸张手法,但也会有个简单的比例,然后就要去思考他的形态。怎么看起来更形象、更传神,是我们做泥塑人物最大的难度。” 今年的雷锋月,他准备了一个高60厘米的雷锋泥塑像,前后做了两三个月。“如果说传说中的八仙过海追求的是神似,雷锋则是要神形兼具,追求逼真。”聂鹏说,他做的雷锋泥塑像是一个360度立体形象,而雷锋的照片资料居多,“正面照片,看不到侧面和后侧是什么样。”聂鹏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视频,进行了多次的反复修改。从眉毛、肩膀、眼皮的厚度、嘴型等细节一再修整。 长期对着泥塑看麻木了,每次修改完,聂鹏便找亲友、老师帮忙提意见,两个多月终于完成。近70斤的雷锋泥塑,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 雷锋月时,他将雷锋泥塑捐给了高密市党群服务中心。“我们费尽心思地突破自己,搞新的创作,就是希望对高密泥塑的推广起到一定作用。”聂鹏表示。 四处游学汲取创作营养 徒步惠山区拜访手艺人 作为泥塑领域的新人,聂鹏自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注重学习,每年都会去外地参加文博会,与不同地方的文创手艺人交流,从省内到省外,杭州、苏州、西安等不同城市,甚至是欧美等十几个国家。每次参加展览会,他会将自己的作品带出去,让更多人了解潍坊的泥塑。 聂鹏去过台湾八次,对当地的文创触动很深。“很多生活中常见的东西,都可以做成各种精致的文创产品。”聂鹏跟当地手艺人交流时,学到重要的一点就是“多观察生活。” 观察生活、了解不同的地方风土人情。聂鹏经常跟着潍坊的非遗团队出去参展学习,活动上交流不够深入,很少会深入地走进这座城市,所以他会记下当地老手艺人联系方式,自己闲暇时候再去拜访一次。或者自己来一趟文化匠心之旅,去江苏、无锡、陕西凤翔等文化气息浓郁的地方,走访老手艺人,去看当地文化如何传承。 2013年,他只身一人坐高铁去无锡惠山区。惠山泥人名满天下,很多老手艺人零散居住在这个区。为了能近距离感受,他选择徒步,进入到每户人家。“看看他们的作品,从市场价格、包装,到文化传承等等,还是很受启发的。”聂鹏说,看到这些老手艺人捏的泥人非常生动传神,他一边向他们请教,一边做笔记。这里人也非常好客,会主动留他吃饭。如今传统手艺普遍面临年轻人学得少的问题,看到如此热爱传统工艺的聂鹏,他们都纷纷鼓励他“要坚持走下去”。聂鹏说,回潍之后,他举一反三,把人物神态、表情、肌肉、衣服的褶皱等方面的深入学习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 “每一次游历都给我制作泥塑带来很多的帮助和灵感。”聂鹏说,作为一个年轻的传承人,通过自己的作品带动更多的年轻人从事这项民间艺术:他在传统作品的基础上创新,吸引一些年轻人的眼球;积极进行各种网络推广,还建了网站;到全国各地参加文化活动……“这一系列的做法,都能够让泥塑传承得更好,目前看来,还是有效果的。” 泥巴的世界,是聂鹏的一片“乐土”,他凭着这股钻研劲,技艺不断攀升,慢慢地在众多民间艺人中崭露头角。 2015年10月,聂鹏参加齐鲁文化喀什行——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泥塑作品《叫虎》被新疆喀什地区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收藏。2017年9月,聂鹏被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潍坊市教育局、潍坊市财政局评选为“能工巧匠”荣誉称号。2018年6月,其泥塑作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高密市文广新局评为”优秀创意奖”。 A12-A13版 文/图 本报记者 隋炜凤(署名除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