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受泥土魅力 汉方的工作室位于济南仲宫镇上海街,这所房子外型独特,是汉方的一件作品。房子参照中国最古老的馒头窑造型建设,有6层楼高,面积几千平方米,房内每个角落都摆放着汉方的作品及他的藏品,处处都带给人惊喜。 汉方,本名韩昉,1972年生于昌乐营丘的一个小山村,从事陶艺制作已有20年了。汉方塑造的泥人造型夸张,生动鲜活,他的手似乎有魔力,塑出来的人物表情及动作自带喜感,虽夸张但自然。在汉方看来,泥是有魅力的,泥的自然活性令它的可塑性非常强。汉方的手里拿着一个憨态可掬的泥塑娃娃,他要把头部趁着泥软的时候,做出他想要的形态。“可以随意展现泥人表情的变化,比如说,看他现在张着嘴,我可以让他张得再大点,表情、味道就又不一样了。”汉方边说边挤压泥人的面部,泥人的表情更夸张了。汉方这种特殊的创作方式,很多人可能没见过,利用泥土的特殊属性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这是他一直追求和坚持的东西。也正是这样一种个性化的创作方式,让他的作品独树一帜,无法复制。 汉方大部分作品都是有着浓厚乡土气息的陶艺人物,他创作的陶艺人物,第一眼看上去外表粗犷,按照世俗的审美标准,可以说一个一个的比着丑。汉方注重写意,人物造型和比例极度夸张,但细细品味,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汉方做过很多这种形态的作品,山东汉子的系列,其中一个泥人仰天大笑,肩上披着毛巾,左手抱着酒缸,右手拿着酒碗,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狂犷形象跃然而出,生动鲜活,粗中带细,耐人寻味。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看这个眼睛表现出来的是他在非常投入地唱歌。你再看一下这一个,泥人的眼睛和表情、注意力都表现在听上。他们眼睛、鼻子和嘴的表情以及表现出来的神态都不一样。”汉方介绍着他的作品,他指着拉着二胡的泥人说:“这个取名为《今儿真高兴》。”汉方说这个泥塑是怀念小时候他家的三大爷。三大爷是村里唯一一个会拉二胡的人。“夏季,三大爷在院子里乘凉,脖子上搭一条毛巾,又能打蚊子,还能擦汗。他拉着破旧的二胡,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那是我儿时听到的唯一的音乐,比任何音乐都好听,儿时的情感、乡村的记忆是抹不掉的。”或许是汉方倾注的感情太浓,这个泥人陶醉的表情也感染到了观者。 放弃工作,潜心研究陶艺 汉方从小喜欢写写画画,当时没有专门的画笔,他把电池砸开,用里面的碳棒当画笔,走到哪儿画到哪儿,把全村的墙面上都画满了画。泥土也是汉方的最爱,村子里有条河,河里的泥特别细滑,他和小伙伴用泥巴做成各种好玩的东西,等晒干后还涂上红蓝墨水,红蓝墨水是当时他能接触到的唯一染料。在汉方看来,儿时的经历是他最早的艺术启蒙,在不经意中影响了他的一生。 1992年,20岁的汉方以专业课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山东艺术学院影视美术专业,毕业后,他创办了一家广告公司,经营的有声有色,但他总有一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内心深处对做陶艺一直存着深深的热爱。 汉方没做陶艺之前就特别喜欢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民俗的东西。后来,他又喜欢上了古董,业余时间,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收集古董上,欲罢不能。“听说哪个地方有什么遗址就跑去捡瓦片看上面的图案,我对这种东西有种酷爱。”汉方表示,当时,他对古代艺术品的喜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注重和敬佩的是古人通过作品要表达的思想和文化,虽然经常买到赝品,但他并不是特别在意。“就当是交了学费,其实赝品没有关系,很漂亮,我很喜欢。” 从崇拜到自己动手模仿着去做,汉方对陶艺的爱一直在慢慢积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汉代出土的说唱俑。“当看到这眼前的器物,对我的心灵是一种非常大的碰撞,古代人能够把人物夸张的如此生动,真了不起。”汉方表示,陶瓷、陶俑一直带有一种神秘色彩,他想去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他想学着自己去做。1999年,汉方决定放弃红火的广告公司,潜心研究陶艺制作。 作品难销,顶着压力坚持 从1999年到2003年的四年间,汉方一直在摸索着陶艺制作,2002年他顶着来自家庭的压力,把窑炉偷偷地放在了租来的一户农家小院儿内。试窑当天,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汉方第一次将自己亲手制作的泥胚变成了陶瓷。可在这个过程中,泥胚频繁出现爆裂问题,成品率极低。“因为泥在干燥的过程中有收缩,收缩过程中就会有损坏。如果不会烧制,很容易失败。”汉方在此之前对烧窑技术一无所知,他不断尝试,从什么都不懂到成为熟练的窑工,汉方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有了技术,不同风格的仿古陶瓷工艺品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了,作品成型之后,在一段时间内汉方四处奔走推销自己的作品,却没有人喜欢。“后来回过头来想,我之前一直穿着古人的鞋子走路,很难走远。”汉方说,他从模仿开始,却始终摆脱不了模仿的痕迹,那时一度陷入迷茫。 随之而来的还有生活、家庭的压力,积蓄花光了,又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只能依靠家人和妻子,汉方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这个压力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非常大的,尽管处境很难,但是没有一点想要放弃的意思,我始终坚信自己一定能创造出好的作品。”汉方表示,他这人很“轴”,不轻易放弃,别人能做的他都能做,别人不能做的,他还能做。汉方靠着强大的自信支撑着,去解决一切困难,他坚信,能忍多少事儿就能成多少事儿,顶着压力,忍着数落,在不被理解的那些日子里,汉方初心不改。 随着对陶艺研究的深入,他越发爱上了这项艺术。“以前做什么都坐不住,现在完全坐得住,只要房子里有吃有喝的,我在里面关半年,都不去想外面世界是什么样子。”汉方越发理解什么叫废寝忘食,他回忆说,经常在吃饭的时候,一只手拿着馒头,另一只手拿着泥巴,也不知道多少次,他把泥巴当咸菜咬了。为了更好的表现泥人的表情,初期工具台上,汉方必备一面镜子,他对着镜子做出表情,然后再照着表情一点点做。
灵感突现,找到了创作方向 在那段漫长的日子里,汉方沉下心来,废寝忘食地研究自己的陶艺作品,心静了,机会就来了。在2003年非典时期,汉方的人生出现了转机,一个不经意的小插曲,让他突破了创作的瓶颈,找到了创作的灵感。“刚开始做的时候我会做得很紧,比如说做泥人,两只眼睛一定要对称,嘴巴也不能歪,耳朵也要对称。”有一天,汉方拿着做成的泥人正在研究时,手一松,泥人“啪”地掉地上了。汉方难受至极,半天功夫白费了,但等他低下头看的时候,泥人摔出来的形状和表情及无意中出来的味道,让汉方惊喜万分。“我拿起来,捏了几下,出来的感觉竟出奇地好,我从这里找到了灵感,”没想到,陶艺一不小心掉到地上摔出的模样,比他之前的所有作品感觉都好,这正是他内心追求的自然生动。在此启发下,汉方终于做出了喜欢的作品。汉方说,做泥人很简单,通过作品表现丰富的内涵却很难,泥人的每一个部位都似无心,实则都经过慎密的思考,“在放松的状态下做出来的作品,观众看了也会放松。”汉方豁然开朗,“任何追求梦想的过程,都是曲折的,只要坚持自己的方向,一定会柳暗花明。” 创作突破了瓶颈,但是被人接受并非是水到渠成的事。汉方展出的作品曾引起热议,也引发了很多不同的声音。有些人喜欢他作品的生动可爱,也有人不喜欢人物的夸张扭曲。汉方并不那么在意,“任何一个新生物的诞生,有不同的声音很正常。”汉方说,时间是检验作品最好的方法。随着参加的展出越来越多,更多的人读懂了他的作品,接受了他的风格,大大小小的奖项也被他收入囊中。
千余作品,展现老济南印象 汉方潜心艺术创作,这些年大大小小的奖项拿过很多。2008年,他为北京奥运会创作的雕塑作品《有朋自远方来》入选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并被国际奥委会收藏。在2009年举办的山东省第二届文博会上,这件作品作为主会场的迎宾雕塑再次展出,如今,一尊被放大的复制品成为山东大厦主入口的迎宾雕塑。也正是从那以后,汉方的名字被越来越多人所熟悉,作品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收藏。 2010年,汉方根据刘鹗《老残游记》对百年前济南的描述,历时一年半的时间创作完成了群组人物《老济南印象》,作品人物近千件,场景道具全部采用陶瓷作为载体,将百年前老济南的四季、老济南的一城风光、十足风韵、百代风流、千古风彩、万般风情展示得淋漓尽致。“里面有800多个人物,我做了不止800个。”他的《老残游记》在当年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出中引起轰动。 2010年底,应表演艺术家赵本山的要求,汉方开始创作群组雕塑“二人转三百年”,这是近三百年二人转发展的历史画卷,是关东文化风情的展现,也是东北人生活的缩影。 2014年,汉方创作的群组人物《水浒一百零八将》历时两年的时间完成,在舜耕会展中心举办的第二届济南艺术博览会上展出并成为展会的亮点。 文/图 本报记者 隋炜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