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政事
 
标题导航
痴迷“造甲” 两年复原唐代铠甲
2019年10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痴迷“造甲” 两年复原唐代铠甲



寿光“80后”王培敬全凭自己摸索制作,希望让更多人了解铠甲文化
  古代将士上战场,都会穿着铠甲进行防护,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铠甲文化。10月7日,记者了解到,寿光“80后”王培敬对古代士兵的铠甲格外痴迷,他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古籍并辗转多地,最终复原出了唐朝和辽金时期的士兵铠甲。目前,他还在继续深挖铠甲文化,希望能复原出更多朝代的铠甲。
参加射箭比赛时接触铠甲
  10月7日,记者来到寿光市文家街道逢源村的王培敬家中。秋日的阳光透过玻璃照进了他的书房,里面除了摆放着各类图书外,还竖立着几副手握“兵器”的铠甲,让人如同穿越到了古代的戎马战场。
  在书桌上摆放着古代兵器、战甲的图书以及各种工具,王培敬坐在一旁,正聚精会神地打磨着铠甲甲片。一片、两片……最后做成一件闪光的铠甲装备。
  今年33岁的王培敬,从小就喜欢古代传统兵器以及传统服饰,尤其对射箭情有独钟,拉弓、瞄准、放箭,箭随弦动,能直入几十米外的靶心。因此,他经常穿着传统服饰,到各地参加射箭比赛。
  2016年,王培敬去湖南常德参加全国射箭精英赛,每个省的代表队都要参加开幕式,要求参赛队员身着本民族传统服饰入场。当时,两位来自内蒙古的队员,身着草原风格的铠甲亮相,非常引人注目,点燃了比赛现场的气氛。当时他就想,如果自己能穿着铠甲参加比赛该多好。
  于是,王培敬萌生了复原古代铠甲的想法。随后,他在查阅古代典籍中发现,每个朝代、每个地域的铠甲都有所不同。“真没想到,古代战场上的铠甲有这么多讲究,蕴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这更值得我们去研究。”王培敬说。
辗转多地学习,反复试穿修改
  为了研究古代士兵的铠甲,王培敬翻阅了大量古代书籍并到各地博物馆去参观,只要涉及铠甲的知识,他都会记录下来。“有一次我在北京认识了一位搞收藏的朋友,他收藏了很多铠甲残片,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让我大开眼界。”王培敬说,要想研究透古代铠甲知识,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经过两年的研究,2018年春天,王培敬开始着手复原第一件唐朝时期的铠甲。他先从收藏铠甲残片的朋友那里,测绘了甲片的长度、尺寸和孔洞的排列顺序,回来后用硬纸板剪出样品,再用绳索练习如何编连。
  “穿甲片是一个精细活,一旦有一个甲片的绳子穿错了,往往整条甲片都需要拆解后重新编。”王培敬告诉记者,因为这是他复原的第一件铠甲,所以经常忙碌到深夜。
  摸索出甲洞的穿连顺序后,王培敬找人开模制作了1800多片铁甲片,按照自己的体型边制作边修改。铠甲的甲片之间相互叠压三分之一,这种片片相连、承前启后的设计特别精巧。
  不过在刚开始制作时,王培敬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是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反复制作,然后上身试穿,不合适的地方再继续修改,反反复复不知修改了多少次。复原甲片能实地测绘,可头盔却无处测绘,他只好仿照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壁画,量了自己的头围,画好草图后,再进行制作。
第一套铠甲50多斤重
  经过三个月的摸索试验,王培敬终于复原了一套唐甲,重50多斤。“很多朋友听说我复原了唐朝的士兵铠甲,纷纷来看稀奇,穿上之后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王培敬说。
  通过学习研究和尝试,王培敬发现,古代工匠能够精确地把握人体力学与弧度的关系,在对人体重要部位重点保护后,关节处还能活动自如。
  王培敬告诉记者,现在他的技术有限,还得继续学习,他参加了各地有关铠甲展览的相关活动,希望通过这些方法,提升自己的复原技艺,复原出越来越多的传统铠甲。
  “今年,我又复原了两件辽金时期的铠甲。”王培敬说,下一步,他准备再复原一套明代的鱼鳞甲。他想从具体的复原铠甲入手,挖掘出更多的铠甲文化,展示给更多的人。
   文/图 本报记者 邓永杰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