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政事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政事
 
标题导航
每个大棚都是他无言的丰碑
2019年10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每个大棚都是他无言的丰碑



王乐义带三元朱村掀起“白色革命”,持续引领全国蔬菜种植潮头
  1978年,王乐义当选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他靠着自己的勤劳、智慧和胆识,发明了冬暖式蔬菜大棚,不仅实现了强村富民的目标,还结束了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今年9月25日,在北京举行的“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上,作为新时代新农民的杰出代表,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接受表彰。
  1978年9月,37岁的王乐义被推举为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那年春天,他刚做完直肠癌切除手术。那时的三元朱村与当地大多数农村一样被贫穷困扰着,乡亲们忙活一年仅仅能填饱肚子。
  上任后,如何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是装在王乐义脑子里的头等大事。当时的三元朱村很穷,穷就穷在三个埠岭上。这三个埠岭面积近三百亩,土质不好又浇不上水,种菜菜不长,种粮粮不收。向很多专家请教后,三元朱村制定了一个计划:东岭苹果西岭桃,南岭山楂带葡萄。大干三年之后,三个埠岭披上了绿衣,果树陆续进入产果期。那时果品价格好也不愁卖,仅是种植果树,全村年人均就多收入300元。
  虽然种植果树增加了一些收入,但村民的日子还是过得紧紧巴巴。那时的寿光已经有了覆盖塑料薄膜的蔬菜大棚,冬天能出产少量蔬菜。不过,由于北方冬季气温低,大棚里得生炉子,一个冬天下来烧好几吨煤,生产成本高。王乐义开始琢磨,寿光种菜这么多年,还是得靠种菜让乡亲们多挣点钱。
上任支书,三个埠岭披绿衣
四处考察,大棚技术带回村
  1987年9月,王乐义到北京参观了一个名为“四季青”的农场,用钢管和玻璃搭建起温室,可实现一年四季产菜。可惜这种温室造价太高,普通老百姓建不起,不过王乐义也看出了一些门道:只要利用好光照,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北方冬天也能产蔬菜。
  王乐义在寿光农村整整跑了两个月,凡是建有大棚的都实地观察,看大棚的构造、蔬菜的长势,询问建棚投入,发现全县土大棚普遍存在保温性能差的问题。
  1988年临近春节,常年在外做蔬菜生意的堂弟回来给王乐义带来了两斤顶花带刺的新鲜黄瓜。春节刚过,王乐义就迫不及待地带着村里的党员骨干找到了黄瓜的产地——辽宁大连瓦房店。拖着病体的王乐义再三登门,终于打动了种植户韩永山,不仅让他们参观了大棚,还传授了种植的技术秘密。
  带着技术回到三元朱村,除了曾随王乐义到东北实地考察的党员骨干之外,村里几乎没人相信单靠晒太阳就能在冬天种植蔬菜。那段时间,三元朱村天天晚上召开党员干部会,最终决定由党员干部带头建大棚。“这个风险咱不担谁担?”王乐义反复做工作,软话硬话说了千万遍,最终全村定下了17个大棚。
敢为人先,全村迅速富起来
  建大棚的地找好了,又一个问题摆在眼前。36亩玉米正在灌浆期,这时候砍了太让人心疼了,可等玉米收了就耽误建棚。
  王乐义一时没了主意,向上级请示,镇主要领导表态:“搞新生事物不容易,凡事我们顶着,责任由党委政府集体承担。”时任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也全力以赴支持他们。
  王乐义和几个村干部南下北上,全国各地买种子、原料,通过反复研究推敲对当地大棚进行了改革。1989年8月13日开建第一批大棚,10月20日播种,12月24日,三元朱村第一茬越冬黄瓜上市了。20元每公斤的黄瓜没人嫌贵,前来收购的汽车排成长龙。这一年,三元朱村冒出了17个“双万元户”。冬暖式大棚在三元朱村迅速铺开,第二年就发展到180余亩。17名党员干部分工包片包户,手把手指导村民。一年下来,全村银行存款达到了128万元。
传播技术,从全寿光到全国
  刚摘完第一茬黄瓜,就有村民跑来说:“这技术咱可得封锁住,别弄得全世界都知道。”
  没过多久,县委书记王伯祥来了,让他把技术推广出去。此时的王乐义左右为难,这可如何是好?思来想去,王乐义想明白了:全国城乡居民吃菜难,农民兄弟不富裕,不能在三元朱村把“利”独自“专”起来。为了获得大家的支持,王乐义开始做群众的工作,立下保证,技术推广出去后,他一定带领大伙搞新技术。
  1990年一整年,王乐义一心扑在推广冬暖式大棚上,培训班从县里办到乡镇,再办到村里、大棚里,有时一天能跑11个乡镇、30多个村。那一年,全县发展5130个大棚全部成功。
  三元朱村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目光,前来参观的络绎不绝。“我始终认为,一村一镇富了不算富,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大富。”王乐义说,从1990年7月开始,村里的技术员出去了一批又一批,每到一地就毫无保留地传授冬暖式大棚蔬菜的种植和管理方式。从此,冬暖式蔬菜大棚从寿光走向全国,反季节蔬菜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人们也记住了王乐义。
  大棚技术传出去后,三元朱村并没有丧失优势,因为富有远见的王乐义始终在技术探索上保持领先,从无公害蔬菜到注册“乐义牌”蔬菜商标,再到开发蔬菜安全二维码追溯系统、第七代高标准蔬菜大棚,不断创新。
  本报记者 周晓晴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