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3版:大观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看点
 
标题导航
流过汗与泪 跋山涉水方见美景
2019年10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流过汗与泪 跋山涉水方见美景



原始森林、无人区逐个被“解锁”户外运动爱好者在挑战中获得精神满足
  穿上鞋能走完百公里的山路,骑上车能走进荒凉的无人区。无论严寒酷暑,他们总是一副随时要出发的模样,即便万家团聚的时节,也要背上行囊走南闯北。如果你没有接触过户外运动,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人会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跑去深山老林找苦吃?对于潍坊热爱户外运动的人来说,通过抵达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美景当前,真正能摒弃世俗,听从内心。
   经过20年发展    户外运动遍地开花
  户外运动(以下简称“户外”)多数带有探险性,属于极限和亚极限运动,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刺激性。50岁的韩建民是潍坊比较早玩户外的人之一。近日,在新华路的一家户外用品店里,记者见到了这位户外“咖”,全身上下的行头很“户外”,沧桑与野劲儿杂糅在一张脸上。2003年,韩建民接触户外旅行,由于工作原因不能走远。2006年,他果断辞去了工作,开了这家户外用品店,成立户外俱乐部,逐渐带动起潍坊的户外热。
  户外虽然小众,可中国户外圈经过近20年的发展,俱乐部遍地开花,喜爱户外的人也越来越多。据2017年《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分析报告》,中国有1.3亿人参与到户外运动当中(约占总人口10%)。在这1.3亿人当中,有长期玩户外习惯的人大约有2千万,分散到全国各地,就显得少了。在韩建民看来,如今“户外”开始由挑战性转向了大众化,潍坊有多少人玩户外不好统计。随着近些年的发展,介于旅游和挑战性户外中间的户外活动以及家庭式出游等难度低的户外形式发展迅猛。
   脚底磨出23个水泡    磨难与刺激并存
  玩户外,远没有照片上、视频里那么风光,每一段经历的背后都是夹杂着泪水与汗水的坚持。在户外圈,韩建民代号“老K”,他释义为“老是快乐,老是开心”。对他来说,户外旅行是个探索猎奇的过程,他喜欢尝试各种新事物,挑战自己,在户外旅行中寻找快乐。因此,旅途中即使经历重重困难,也见怪不怪、不以为然了。
  2007年,他徒步西北边境,在新疆境内沿中俄边境做半环线穿越,穿越路途都在海拔1700米以上的山岭之间,翻山越岭,走了100多公里。
  为了去看最美的金莲花,同年,韩建民和同伴穿越小五台山。他们选了一条最难的线路,从上寺沟的峡谷穿越上山。“自己选择的路,哭着也得走完。”韩建民说,上山需经过一片原始森林,荆棘丛生,一路走下来,大大小小的刺遍布全身。当他们徒步到海拔3200米,准备要登顶之时,突降暴雨。时值7月,一行人穿着短袖。不到一个小时,山上的气温从28℃骤降到5℃,他们登上顶峰已冻得瑟瑟发抖,然后仓皇“逃”下山。到了山下,韩建民才发现脚底磨出了23个水泡,真是哭笑不得。
  登山登久了,韩建民开始接触溯溪,这是由峡谷溪流的下游向上游,克服地形上的各处障碍,穷水之源而登山之巅的一项探险活动。“逆流而上,过程非常爽,惊险刺激。”韩建民说,为了玩溯溪,他通过网路地图观察山势,判断是否有水流,然后对此处进行探路探点,发现有可以玩溯溪的小溪,他立马前去。卧龙谷(江西)、张家界、桂林、崂山等,都是他常去的溯溪地。
    走进羌塘无人区 一天经历四季
  电影《七十七天》里,每一帧画面都美得如诗如画:在大羌塘的漫天黄沙和皑皑白雪中,探险作家杨柳松一人一车在广袤的无人区中行进1400公里。影片也表达了对自然、对先行者们的敬重和崇拜。30岁的探险旅行爱好者张军明多年来一直怀抱一个梦,想揭开神秘羌塘的面纱。
  “多年前看了电影《荒野生存》我就萌生了挑战无人区的念头。”张军明说,之前自行车骑行过318川藏线,去过东三省徒步户外40天,累积了不少户外旅行的经验。2013年,他无意间看到了杨柳松的帖子《北方的空地》,讲述其独自一人推着200斤的自行车,历时77天,横穿羌塘无人区,经历了一场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苦旅程。“看完时热血沸腾,对羌塘充满了向往。”张军明说,从此心里种下了一粒穿越羌塘的种子。大羌塘包含藏北无人区、可可西里无人区、阿尔金无人区、昆仑山无人区,四个无人区连片,构成了世界上独有的“超级无人荒原”。
  张军明说,许久不上高原,他一到西藏就病了,只能在拉萨休养一段时间再进入羌塘。“6月初的羌塘一天有四季。在无人区推着自行车走,白天太阳晒得皮疼,夜间气温骤降到零下。突然狂风肆虐,黄豆大的冰雹砸下来,地上瞬间白茫茫一片。这样的天气一天内交替五六次。藏北莽原地势空旷,遇上冰雹风雪根本无处躲避,我把自行车放在迎风处,用装备挡着,头藏在装备后面。”张军明说。
  “幸亏这些雪,才能有水喝。”张军明说,在无人区极少有淡水湖,有一次,他发现有个湖“近在咫尺”,可走了两个小时还没到,好容易到了,却是干湖床。“湖里的水又苦又涩又咸,比卤水还难喝。”张军明说,后来基本靠用燃料化雪化冰当饮用水。“吃饭嘛,一口炒面(西藏的糌粑)就一口雪,让我想起了《上甘岭》。”张军明笑着说,太闷就拿出随身携带的口琴吹个曲儿,正在吃草的藏羚羊抬起头望着他,或在他身边奔跑。进入无人区不久,张军明病情加重,他深思熟虑后决定撤出。虽然整个穿越计划未能如愿,但对他来说,经历就是宝贵的财富。“不仅被大自然的雄奇瑰丽而深深震撼,更能让心灵受到涤荡。”张军明说,自己时刻准备着,期待再次出发。


   买足装备武装头脑 户外运动必须准备充分才出发
  “户外并不是纯粹享乐,哪怕是休闲户外,强度也比旅游路线高的多。”潍坊户外第一团团长“豆腐”刘传杰表示,如果没有抗挫折的心理,玩户外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当你背着五六十公斤重的背包,面红耳赤艰难地向上前行时,心情复杂。无数个声音在耳边劝自己放弃,“不丢人”。可看到同伴们咬牙坚持,谁也不好意思,只有一鼓作气,将所有念头强压心底,继续向前。每个户外人,都在日积月累中慢慢磨砺出一颗强大的内心。
  除了一腔热情,最重要的是要有专业的户外知识,细分开来,涉及装备知识、运动常识、生存知识、行程管理等。比如为了羌塘之行,张军明从2013年开始做准备,到2017年才真正出发,一场荒野求生,他准备了四年。“这是一个靠自力方式推车穿越的计划,进去之后没有任何补给,要备足在高原3个月所需的装备,涉及到方方面面。”张军明表示,从宿营装备、取水储水净水装备到各种衣物,再从单车、各种维修工具到卫星电话、GPS、求救装备等,准备的东西多达两三百件。做好充足的准备,对自身安全负责,这才是户外旅行的底线。
  在昌邑籍户外爱好者朱猛猛看来,户外旅行必须有足够知识储备和应对能力。为了挑战自己,2010年7月,他和几位同伴去云南热带丛林来了一场“荒野求生”式的旅途,也是对自我生存技能的考验。
  到达荒野之后,各自在一片区域生存7天(如有人遇险,可按约定好的方式发送求救信号,其他区域的人看到会赶来救援)。朱猛猛身上仅有一把刀、水壶、打火石、GPS、信号弹等必需品,7天内所需食物和水只能自己搞定。
  “在热带丛林中,水源是不缺的,看水里有没有小虾生存能判断水能否饮用。”朱猛猛说,水一般需要烧开后再喝,而吃的东西则有蛇、野果,最夸张的是从腐烂的动物尸体里找蛆,为了“活下去”,什么都要下得了口。“在里面差一点挂掉。”说笑间,朱猛猛撸起袖子,左胳膊上赫然一个大疤。这是在朱猛猛丛林求生的第5天,被一种名为“竹叶青”的剧毒蛇咬伤留下的。“这种蛇毒牙短,毒液比较浅。”朱猛猛回忆说,当时他立马将腰带解下绑住胳膊,拿出打火石生火,将刀子烧红,烙在伤口处,从此胳膊上的疤便留了下来。
  “当时一个人在深山丛林里,真是疼哭了。”朱猛猛表示,幸亏毒液在身体里比较浅,高温下能够降解毒素。如果是被眼镜蛇等毒牙长的蛇咬到肉里去,用同样的方法估计得把半条胳膊烙熟了。这时,有医学经验的可以切开伤口,把毒液吸出来,没有经验就只能包扎好寻求救援。
   选择这种生活    半年减掉90斤
  当然,户外不只是无尽的“虐”,户外人苦中作乐,享受着挑战自我的快乐,感悟人与自然的互动。“在户外,灵魂是自由的,团队的心是纯洁的,你可以完全释放自己。”朱猛猛表示,在户外出游的圈子里,大家不问年龄、职业、收入,都是怀着旅行的心。而对于朱猛猛来说,户外就是他的生活方式。曾经240斤的胖子,户外登山徒步半年减掉了90斤。“在一个安静没人打扰的环境里,放空自己,思考人生。”朱猛猛表示,18岁那年,他给自己一个成人礼——进藏。
  2011年,他一个人,负重七八十斤的装备,走上川藏线。从成都到拉萨,全程徒步,四个月,2400公里。朱猛猛享受这个过程,累了就坐下来,用高压锅烧上一壶水,泡个茶,雪山、湖泊和草原环绕,别有一番惬意。
  顺着318国道的大方向,偶遇弯弯曲曲的道路,朱猛猛也会抄个小道,遇山翻山,遇草原穿草原。走到理塘一片草原腹地,他碰到一处毡房,是当地的牧民人家,朱猛猛上门借水。当时天色已晚,附近别无人家,牧民不仅很热情地给他水,还主动让他留宿。当天晚上,这家主人宰了羊招待他,青稞酒、酥油茶随便吃。朱猛猛住了一晚上,双方互留联系方式,他便继续赶路了。几年后,朱猛猛自驾故地重游,经过这家牧民家,特意前去拜访,还给牧民小儿子带去了一个遥控飞机玩具,这城市里稀松平常的玩具对很多当地小孩而言却是非常神奇的。
  “越极端的环境下,越能看到极致的景色。”朱猛猛表示,在新疆博格达峰,他和队友在向第二营地进发时遭遇了暴风雪,他们一度无法前行。暴风雪来得快,去得也快。“暴风雪过后,天空出现了七彩祥云。”朱猛猛表示,如此罕见的气象景观他那是第一次见。
  暴风雪过后,雪深过脚踝,越到山顶,积雪越厚,他们已经踩不到山石,且山势陡峭成75度角。朱猛猛穿上冰爪,用冰镐爬到了山顶,将绳子固定住,让其他队友拉着绳子前进。博格达峰顶冰川积雪,银光闪烁,与山谷中的天池绿水相映成趣,构成了高山平湖的优美景色,让他激动不已。
  就像影视剧台词里说的:“我宁愿30岁轰轰烈烈死去,也不愿70岁时碌碌无为地过一生。”这似乎是户外人的心声,他们找到了梦想和现实互相支撑的方式,他们也愿意带更多志同道合的同伴去领略世界,将户外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A12-A13版 文 本报记者 隋炜凤
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