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人文潍坊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人文潍坊

第02版
人文潍坊

第03版
人文潍坊
 
标题导航
情系高原,两次舍家援藏
2019年11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情系高原,两次舍家援藏



我所认识的孔繁森
  我与孔繁森同志都在西藏阿里地区工作、生活过,了解一些他人所不知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不但对我的人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它更是一种时代精神、是一份极其珍贵的社会财富,我有责任把我所知道的故事讲给大家。
为人热情慷慨大方 两次援藏因公殉职
  1944年7月,孔繁森出生在山东省堂邑县(现在属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一个贫困农民家庭里。
  1960年3月,小学毕业的孔繁森报考了山东省聊城专业技术工人学校的电工班,立志毕业后为家乡实现电气化贡献力量。1961年8月,孔繁森由学校推荐走进军营,在党的培育下入团入党。曾参加济南军区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连续六年被评为五好战士,荣获特等射手称号,赴京参加国庆观礼,逐步成长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好战士。复员后,他回技校机床厂当工人,后抽调地委工作,转为国家干部,先后担任团地委常委、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曾两次援藏,最后在阿里地委书记任上因公殉职,终年刚满50岁。
  我与孔繁森的相识,是在1993年初,时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在第二期援藏期满后,又服从组织需要,到最边远的阿里地区任地委书记。孔繁森为人热情、慷慨助人、没有架子,极具亲和力。
  在孔繁森的宿舍里挂着一幅书法条幅,那是时任军委总参谋长迟浩田将军给他的“心连心、同命运、共呼吸”的题词,这正是对孔繁森人格的褒奖和鞭策。我当时在阿里任武警支队政委,因为隶属关系,经常向他请示汇报工作。加之又是同乡,接触多了,感情日笃,思想观点和事业追求上的一致性,使我们情同手足,无话不谈,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
参加藏语培训班 融入藏民生活中
  翻开世界地形图,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高的部分,称为世界的屋脊,也是医学界评出的不适宜人类居住、称之为“生命禁区”的地区。1979年4月,孔繁森第一次踏上进藏的艰难征程。一起援藏的共15人,自愿报名的两人,孔繁森是其中之一。从聊城到济南,再到郑州,沿陇海线西行三天三夜到玉门关,然后到甘肃省柳园火车站,由柳园改乘汽车到日喀则,几个司机轮流开,每天长途行车十四五个小时,走了有半个月的时间。特别是到了五道梁、沱沱河,从海拔30多米的沿海上升到4000多米的高原,剧烈的高原反应,让他们领略了高原气候的恶劣和环境的严酷,人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也等同背负15公斤的东西跑步。不同程度的头晕目眩、恶心呕吐。
  起初,孔繁森进藏是作为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选调的,报到后,地委领导通过考察,决定改派他到海拔4700多米的岗巴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兼检察院检察长。
  岗巴县海拔比日喀则平均高出1000米,含氧量不足50%,气候十分恶劣,交通状况极差,从日喀则到岗巴300多公里,当时都是土路便道。下一次乡要一个多月,到最远的乡村需要走十多天,有时一天也找不到一个村子。县级干部每个月发8斤富强粉,主要是吃糌粑、喝酥油茶。当时还是计划供应,柴米油盐酱醋都很紧张,食品短缺。饮食由于缺乏维生素,头发脱落、口腔溃疡、嘴唇开裂、流鼻血、指甲盖塌陷、皮肤绷口子、体重下降,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孔繁森从进藏第一天开始,就把这片土地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参加藏语培训班,听得最认真,读得最卖力,学得也最快,很快就掌握了32个藏文字母和当地常用对话。他克服高原反应,学会了吃风干生肉、喝酥油茶、骑马,尽快适应了藏区的生活方式,很好的融入到了人民群众之中。
  1980年5月,岗巴县塔吉区孜克公社发生暴风雪,孔繁森带队视察灾情返回途中,不慎坠落马下,他的马当时受到惊吓奔跑不停,而孔繁森的一只脚还挂在马镫上,被拖了几十米远,致使他的脑部、身上多处受伤,小便失禁,昏迷在山沟里。
  在这茫茫的雪原上,无法急救,同志们只好求助当地牧民,藏族群众用门板做成担架,抬着他长途跋涉30多公里,送到县医院抢救。他昏迷三天三夜之后才转危为安。
  第一次援藏期满,孔繁森回到聊城,写信给在岗巴工作的援藏干部殷怀德说:“我虽人回了山东,但是西藏把我的灵魂留下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