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谍海骑兵”留下红色基因 |
卢志英烈士故居重新修缮并正式启用 成为红色党性教育基地 |
|
卢志英出生于峡山区太保庄街道望仙埠村,在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上奋战20余年,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他智取敌人的“铁桶计划”,改写了革命历史。如今,他的生命虽已消殒,但英雄风采依然熠熠生辉,革命事迹广为流传。11月19日,记者探访了卢志英烈士故居,现故居得以重新修缮,于9月29日正式启用,并成为“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红色党性教育基地。 烈士故居重新修缮 陈列英雄生前用品 卢志英烈士故居重新修缮了。11月19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峡山区太保庄街道望仙埠村一探究竟。卢志英烈士故居位于村中心,推开两扇黑色的木门,卢志英烈士纪念馆就在眼前。展厅门口悬挂“卢志英烈士纪念馆”匾额,这块匾额由我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周谷城题写,周谷城也是卢志英的女婿。 在宁静的院子里,记者看到一块写着“卢志英烈士故居”的石碑,这是峡山区管委会2019年9月重新修缮故居时设立的。2018年10月,卢志英烈士故居被评为潍坊市文物保护单位。 卢志英烈士故居共有5间平房,整个故居展陈设心系民众坚定信仰、抛家舍业全心向党、勇闯虎穴屡建奇功、骁勇善战纵横疆场、黎明在即慷慨就义、伟大精神永放光芒六个单元,分别展现了卢志英烈士信念坚定、公而忘私、赤胆忠心、智勇双全、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走进位于堂屋的卢志英烈士纪念馆,首先看到的是烈士遗像,下面是“谍海骑兵”四个大字。这里就是卢志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也是在这里,卢志英燃起了救国救民的信念,并获得了家人的极大支持。在纪念馆的活动室和起居室,陈列着烈士生前用过的柜子、皮箱、木箱、铁炉、风扇、暖壶等物品,还有卢志英儿子卢大容寄回的书信。这些物品上有岁月留下的痕迹,昭示着卢志英烈士丰功伟绩万古存,忠肝义胆永不朽。 据悉,根据峡山区党工委、管委会部署要求,卢志英烈士故居从今年5月份开始重新修缮,在旧址的基础上进行挖掘、提升,9月29日正式启用。“卢志英在这里出生,后来参加了革命,上世纪80年代时,老房子被昌邑政府翻新过一次,现在峡山区管委会又进行了修缮。”73岁的村民邓美华说。 目前,卢志英烈士故居被评为峡山区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峡山区关心下一代红色教育基地。“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峡山区更是把这里作为红色主题教育基地,多次组织党员、机关干部等到此学习参观,缅怀先烈,铭记初心使命。 秘密担任特派员 牺牲幼子保枪支 卢志英,谱名宗江,行名子江,又名卢涛、周志堃等,号育生。1905年11月8日,卢志英生于昌邑县太保庄乡望仙埠村(今峡山区太保庄街道望仙埠村)。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卢志英就在此时开始接触各种新思潮,并踏上了救国救民的征程。1925年3月,卢志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工作中。 1928年春,因策动士兵起义,卢志英被捕,中共党员、蒲城县小学女教师张育民机智营救,使得卢志英得以越狱逃生。后来,张育民来到北平,找到党组织,找到卢志英,实现自己的革命理想。1928年8月,卢志英和张育民结为伴侣。结婚时,这对革命伉俪还收到了周恩来、邓颖超夫妇赠送的一对粉红色鸳鸯枕套,左下角绣着“伍、邓”二字。自此,他们开始了长达20年并肩战斗的革命生涯。 在北平,卢志英深入群众,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地下党员,工作很有成绩。张育民一面在北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助产看护专修科读书,一面兼做德国培慈医院的护士。1935年,卢志英作为党派到贵州的特派员,担负着支援红军的任务。而此时,张育民在南昌以行医为名,开设“张育民诊所”作为秘密联络站。 1935年7月,张育民一胎生下了两个儿子,马上写信告诉卢志英。接到来信时,中央红军已经胜利地进入四川,卢志英仍留在贵州,要她赶快关掉医务所,到贵州去。因赶路不便,张育民遂把大儿子容儿留下来交给奶妈照顾,只带着小儿子前往看望卢志英。一天,卢志英带领四个便衣侦查员,携带四支步枪到毕节去,交给地方党组织发展武装,支援红军,巧遇前来看望他的张育民和怀中的小儿子。一家人正在团聚之时,一个侦查员忽然来报告:国民党的追击部队来了。 卢志英当机立断:“走,马上向山里转移。枪是革命的本钱,一支也不能丢。”在翻上颠下的时候,孩子忽然哭了起来。情急之下,卢志英脱下外衣,把孩子包起来,挂到一堆酸枣树的枝丫上。孩子的哭声引开了敌人,几声枪响,空谷回荡着哀鸣,战友得救了,骨肉却分离了。 获取围剿计划 用密写药水送情报 1932年11月,由于南京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党中央研究决定,调卢志英到南京接替特科驻南京特派员王世英工作。卢志英来到南京后,在国民党内部发展国民党高官王昆仑、胡济邦等加入共产党,同时,利用王昆仑、胡济邦与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往来,获取了国民党围剿苏区作战计划等重要情报。 1934年10月,蒋介石在庐山牯岭召开绝密高级会议,主要研究如何加速“剿灭”苏区的军事部署。在这个会上宣布了由德国军事顾问汉斯·冯·塞克特拟订,并早已付诸实施的“围剿”中央苏区的“铁桶计划”。“铁桶计划”的主要内容是集结150万大军,以瑞金为圆心,在半径150公里范围内形成一个大包围圈。各参战部队在指定的某一天合拢包围苏区。一旦包围圈形成,各部队稳步向瑞金推进。为防止红军突围,该计划还准备了无数地雷阵、铁丝网、碉堡线和大量美国军用卡车。 会议结束后,国民党赣北区专员兼剿共保安司令莫雄冒着粉身碎骨的危险即刻将这份计划交予卢志英等地下党同志。卢志英等人用密写药水把情报要点逐一写在四本《学生字典》上,由保安司令部机要参谋项与年送往苏区。项与年敲掉四颗门牙化装成乞丐,于1934年10月7日到达瑞金沙洲坝,把这份“关系到革命全局”的情报交到周恩来手里。结果,“铁桶计划”尚未布置完毕,中央红军即突然实行战略大转移,撤离中央苏区,开始了万里长征。卢志英、项与年、莫雄等可敬的英雄,为红军提前突围、胜利转移作出了不朽的贡献。遵义会议后,毛泽东谈到“铁桶计划”时说:“红军得以生存,搞情报的同志功不可没啊!” 编假情报支走敌军 红军在毕节休整转移 1936年1月中上旬,红二、六军团进入黔东地区。由于国民党四面紧逼,2月6日,红军决定向毕节转移。卢志英便与莫雄一起,密切配合,编了一个假情报说红军主力正向遵义方向前进。他们把这个情报送到国民党上级指挥决策部门,把保安部队近千人撤到毕节城外十多里处的山沟,对外声称是去围堵红军,实则是给红军让路,好让红军顺利通过。就这样,卢志英巧妙地把毕节变成没有国民党势力的“空城”,一支长期奔波、转战贵州的部队,在这里安安稳稳地修整了半个多月并过了春节,直到2月27日浩浩荡荡地过了毕节,踏上新的征程。莫雄所在司令部及专署中不少革命同志亦加入长征行列。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战火西延,整个江南成为战场。很多地方部队各自为政,群龙无首,难以形成抗日的铁拳。1937年底,卢志英奉组织之命,到江南水乡发动群众,充实新四军东进部队,并联络国民党的武装和地方实力派,在我党的正确方针指导下,抗击日寇。卢志英在青浦地区组织了一支游击队,在苏、锡、澄地区和阳澄湖畔,先后改造和收编了几支抗日的小部队。1939年初,收编一支500多人的游击队。3月,又收编了另一支600人的地方武装。通过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将两支队伍改编成“江抗”的第一、二独立支队,并把这两支游击队的各级干部送到安徽新四军军部集训。 1940年3月,党组织派卢志英去苏北敌占区筹建联合抗日游击队。当时,苏北有一些土匪部队打着抗日的旗号,专门欺压老百姓。卢志英通过各方面的工作,联合起了几支小游击队。同年八九月间,卢志英所领导和组织的抗日力量配合新四军为黄桥战役的胜利做了许多工作。 1940年10月,卢志英化名周至堃来到苏北曲塘。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纵队、鲁苏战区苏北游击指挥第三纵队联合抗日司令部”(简称“联抗”),于10月10日在泰县曲塘镇正式成立。卢志英任副司令兼参谋长,联抗下设二个团,共2000余人。“联抗”以外围军的形式,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担负起抗日救国和统战工作的任务。部队一成立,就亮出了团队抗日的旗帜,吸引了大批爱国人士、进步青年踊跃参加,在当地掀起一股抗日热潮。陈毅对卢志英的军事才能非常赞赏,赞扬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家”。 建立地下情报组织 因叛徒出卖秘密牺牲 抗战胜利后,卢志英仍然坚持战斗在隐蔽战线。卢志英与上海中统特务“交朋友”、拉关系,进行反间活动,又通过关系,搭上了美国在沪情报关系,相互交换情报。由此,卢志英获取了国民党大量情报,及时送往苏皖解放区。 至1946年底,卢志英在京沪杭都建立了党的地下情报组织。与此同时,他还设法在通往苏北、山东解放区的沿海各县建立了好几个交通联络站。 1947年2月28日,国民党特务占领了马斯南路107号中共驻沪办事处,斗争环境更加险恶。叛徒张莲舫得到卢志英将出席一次会议的情报,密告中统局。 1947年3月2日下午,卢志英到河南路天后宫附近一个同志家里开会,进门主人不在,他发觉情况有异,立即退出。此时,特务包围上来,把卢志英推上出租汽车押走了。 在狱中,卢志英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凛然正气和高风亮节。被捕期间,国民党中统局对卢志英以糖衣炮弹攻击,以残酷重刑折磨,始终一无所获。面对敌人的“亲情牌”,卢志英鼓励张育民要经受考验,他义正言辞地说道:他们不过是想利用父子之情,夫妻之情来软化、来麻痹,进行可耻的投机!他们不会懂得,人类还有一种更高尚的感情,这种感情,促使人们为了理想,虽粉身碎骨,义无反顾! 1948年12月27日晚,国民党反动派将卢志英打昏后装入麻袋,秘密地活埋于雨花台前的山坡上。同时牺牲的还有陈子涛、骆何民两位同志。卢志英和他的战友实现了自己一生为党的事业战斗的诺言。 “常留肝胆照青史”,这是卢志英在狱中写下的诗句,也是他的心迹和谍战生涯的写照。如今,他的光辉业绩永载中国革命史册,党和人民永远铭记这位在隐蔽战线上竭忠尽智、长期奋战、屡建殊勋、贡献一切的功臣。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的烈士证书,上面写道:卢志英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这虽然只是薄薄的一张纸,却有千斤重,卢志英烈士终于得到了历史的公正评价。 A12-A13版 文/图 本报记者 刘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