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国源 1942年1月22日,呼兰小城正是酷寒无比的时候,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寂寞地离开了人间,年仅31岁。萧红客死在战火纷飞的香港。南国的冬天并不寒冷,可她生命里的饥饿和寒冷是那样刻骨铭心,在这岁寒时节我真的不忍去读。 萧红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并不漫长的一生经历了那么多极端的苦难与坎坷。翻遍文学史,从古代的深闺诗人,到现代的所谓才女,没有一个人像萧红那样被饥饿、寒冷、疾病逼到无可退避的死角又孤立无援。萧红不到20岁离家,直到31岁去世,一直颠沛流离,哈尔滨、北平、青岛、上海、武汉、重庆……那么多城市都留下过她的身影,可她在每个城市住的时间几乎都不超过一年,在上海曾搬过8次家。她在散文中,留下了只身流浪时饥寒交迫,呼告无门的凄惨情景:她饿着肚子,穿着单薄的衣服,通孔的凉鞋,无目的地行走在冰雪的大街上……她曾经找过亲戚,大门紧锁;去找熟人,熟人早已搬迁……即使是和萧军在一起的日子也是一无所有,《商市街》有多篇文章写到贫穷、饥饿与寒冷,那么直白真实震撼人心。 萧红是个无家的人。她早早就离开了家,而且一去不归。曾经的家里,只有那个淡漠而慈祥的祖父,代表温暖和爱,祖父死了,她的家也便坍塌了。那几个她曾经用心爱过的男人,谁也没给过她一个温暖的家,即使是迁墓,她也没能魂归故里,她葬进了与她不相干的广州银河公墓。 2005年的春天,我跟一个同学去了他的家乡哈尔滨,萧红故居离他家只有半小时的车程,我却不愿前往。朋友纳闷我为什么那么喜欢萧红,竟然不去她的故居看看,我说那里连萧红的骨灰都没有,实在没什么可看的。其实,真正的理由是我在帮萧红恨着那个给她带来了太多苦难的家,我相信萧红也不愿再走进那个被叫做“萧红故居”的地方。 萧红的一生是充满了苦难的一生。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从来不缺少苦难的,我们记住萧红,不是因为苦难,而是因为虽然她的生活悲苦无比,却一直有一双锐利向上寻索的眼睛,有一副体恤疾苦悲悯众生的心肠。萧红拥有深厚而广大的胸怀,她的作品是有气魄的。《黄河》开头写大自然,《马伯乐》开头写大上海,《呼兰河传》写小城民俗,颇有汪洋的感觉,尤其是唱大戏的一节,可谓华彩乐章。同时,她也不乏女子的细腻,像《小城三月》,状写人物的心理极其微妙。 萧红是文字天才,短暂的一生也是传奇的一生,她身后那么多人评说她的情感、性格和命运。萧红的作品自有学人评说,我也不细究她的身前身后事,只是她的饥饿和寒冷留给我太深的印象,尤其在《搬家》一文中她写到了对寒冷的感受:“在屋里,只要火炉生着火,我就站在炉边,或者更冷的时候,我还能自己坐到炉板上去把自己煎一煎,若没有木柈,我就披着被坐在床上,一天不离床。一夜不离床,但到外边可怎么能去呢?披着被上街吗?那还可以吗?”实在不忍卒读。我只是人世间最平凡的小女子,悲悯情怀与生俱来,如果我能穿越时空,我愿意行千里送给她温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