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在语文学习中特别排斥文言文,因为文言文枯燥难懂,不易被理解。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能通过诵读、学习来深入了解文章的主旨要义,成为语文老师研究探索的重点。近日,记者来到潍坊滨海国际学校八年级4班,深入课堂和学生们一同聆听了王璐老师讲授的文言文《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反复读课文一步步深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孟子》三章中的第一篇文章。知其人,才能闻其书,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与青灯书轴相伴、胸藏古今、心怀天下的老者——孟子。”王璐给学生们提供了时代背景、个人信息、主要思想、事迹等几个关键词,让同学们任意选择一个关键词,尽量脱离文本用自己的话与大家进行分享,边听边在课本上补充。 “孟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我知道两个关于孟子小时候求学的故事,孟母三迁和断织喻学。”“孟子被称为‘亚圣’”……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其中,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通过同学们的分享,仿佛这位“亚圣”离我们更近了一步。 接下来,王璐首先让学生们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出自认为最易读错的音、最易写错的字和最易解释错的字义。“夫、米粟、寡助、亲戚畔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学生们将自己拿不准的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进行分享,然后大家一起探讨纠正。 掌握了字音后,王璐让学生们再次自读课文,并用铅笔划分句读,读出节奏。“接下来,让我们一步步穿越时空,像古人一样诵读文章。”王璐起了个头,带领大家一起分角色朗读。然后又通过竖排、转换成繁体字等方式,让学生反复朗读。期间,她还鼓励学生们主动挑战自我,富有感情地读出“古人味”。 带着问题研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 孟子及其思想在整个历史长河中都熠熠生辉,那么孟子有哪些思想呢?何为孟子之道?“北宋六一居士欧阳修认为:孔子之后,唯孟子知道。谁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仁者无敌。’哪位同学谈一下对《孟子·梁惠王上》这句话的理解?文章中哪句话与这个观点一致?”“‘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在战事不断的战国时期,取得战争的胜利是诸侯们梦寐以求的事情。要获得战争的胜利需要什么条件?齐国著名军事家孙膑在其兵法书籍中曾写到: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天时、地利、人和是赢得战争的重要因素。你认为哪个要素最重要?我们一起来看看孟子的观点。” 根据老师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学生们带着问题认真研读课文,并从文中寻找答案。最终,师生一起学习探讨,得出孟子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老夫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一气呵成,让我们心服口服,可是他却还意犹未尽,继续说道: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王璐说,这句话中,以是凭借、靠的意思。那么既然不靠,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得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短短16个字却诉说着天翻地覆的两种结局。
结合现实中正反案例来领悟孟子之道 得道和失道是君主治国的两个相反面,正是通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和结局的比较,形成了两种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行仁政、得人心的重要性。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然而光是知“道”还不行,还要去传“道”。朱熹《读唐志》中说道“孟轲氏没,圣学失传,天下之士,背本趋末。”意思是孟子逝世后,圣学就失去了传承,天下人都背离了根本,追求的是细枝末节。“大师已逝,圣思不朽。孟子之道,时至今日都值得我们深思。”王璐说,前段时间香港持续发生激进暴力犯罪行为,暴力犯罪分子假借和平游行集会之名,进行各种暴力违法破坏活动。他们非仁义的暴力违法行为没有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还受到了包括自己亲人在内的热爱和平的人民的强烈谴责,因为他们不得民心。真是应了那句“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另外,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也曾受到国外敌对势力的敌视和排挤,但是因为它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民心所向,获得了众多国家的称赞与支持。正是应了那句“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同学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圣人哲思不该被尘封忘怀,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华夏之子更要读经典、悟经典,将自己与中华文化的血脉紧紧相连。课下我们要进一步走近孟子其人、《孟子》其书,领悟孟子之道。”最后,王璐带领同学们齐读了几句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语句,结束了该节课的学习。 记者 点评 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而且该文又是一篇议论文,学起来难度较大。在一些常规课堂,老师只是简单地带领大家读课文、翻译句子,而对于这篇文言文,王璐老师进行了反复打磨。从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以及学习这篇文言文的意义等方面着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带领学生逐步走进这位“亚圣”,并让学生们转换成当代孟子的角色,更好地融入其中。 整个学习过程中,以读贯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疏通文意、探究孟子之道。另外,还通过欧阳修等人的一些名言警句,慢慢引出“何为道”,并逐渐推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文/图 本报记者 王叶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