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周末版 |
第02、03版
人文潍坊 |
第04版
人文潍坊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解放初期,我市工人在开展劳动竞赛的同时,还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不断提高工人阶级的文明素质。1950年6月,政务院发布《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提出了在工厂、企业以工人群众的识字教育为重点,由政府教育部门负责领导,依靠工会组织,联合各有关方面协力进行的工作方针。
职工文化程度摸底调查 文盲和半文盲人数过半 潍坊市成立了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委员会,市教育局、市总工会分别设置了专职干部以开展工作。当时国家规定,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2%,向工会组织按月拨交文教费。随后,从优秀的小学教师中选拔了一批人才到各产业工会担任专职文化教员。工会的专职文化教员主要从事各产业、行业的职工业余文化学习的组织、管理、对口协调与开办业余学校的联系服务工作。市总工会统一部署首先对全市各产业、行业进行职工文化程度的摸底调查。 据调查统计:当时全市共有14011名职工,其中产业工人7120名、分散行业职工6891名,工会会员占总人数的82.6%,这些人员中有文盲、半文盲7023人,占总数的50.13%。其中如:坊子煤矿是产业工人最多的单位,当时有1948名职工,文盲、半文盲占55.13%;纺织职工1588名中,文盲、半文盲占80.4%;机器制造业当时有职工844名,其中文盲、半文盲447人,占总人数的53%。 机器制造业的844名职工,分布在全市70多家铁工、五金、翻砂企业中,其中职工总人数在25名以上,已经有了厂工会基层组织的有20多家。这些企业职工文化程度的调查摸底,通过基层工会的文教委员共同进行,开展工作顺利,调查结果也准确。 在调查摸底之后,工会根据工厂厂址分布地区与附近的小学联系,定点组织工人按照文化程度择校报名编班。当时在各夜校一般设置普通班,主要以识字教育为主,中级班除了语文、算术加学史地、自然两门课程。每周学习6个课时(18:30-20:30),教材按照政务院颁布的职工业余文化教育暂行实施办法的规定,临时先用普通小学教材。职工文化学习时间各厂矿企业的党政工团组织,雷打不动地予以保证,不准安排会议。到1951年上学期结束,全市各个产业、行业的工会组织已开办业余学校64处、145个班、11个识字组,有专职教员33名、兼职140名、学员4611名,占当时全市职工总人数16129名的28.58%。 1951年初夏,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召开宣传工作会议,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工作也纳入了会议议程。作为山东解放较早、贯彻中央开展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工作指示较快的城市,潍坊市在会上介绍了依托小学校开办职工业余学校,尽快打开办学局面的做法。 为了进一步推动职工业余文化教育的开展,当年7月全市职工夜校普遍进行了评选先进模范的活动,评出了业余文化学习模范工厂10个、学习模范133人、兼职模范教师8名、优良教育工作者3名。10月下旬,潍坊市召开了全市职工业余文化学习模范代表会议,表彰了努力学习文化,推动了生产的先进、模范事迹。12月初《大众日报》刊登了《潍坊市召开工人学习模范代表大会》的报道,同时配发了通讯《积极学习的青年拖拉机手邵泽恭》。邵泽恭是国营潍坊廿里堡农场的一名工人,原来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通过刻苦学习文化,很快可以识字阅读,并掌握了开拖拉机的技术,成为全场出色的生产能手,他被评选为学习模范。 推广“速成识字法”教学,加快扫盲速度 1952年6月,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先后发出了关于开展“速成识字法”教学实验工作的通知。 “速成识字法”的创造者祁建华,河南省平顶山市人,毕业于中南军政大学,曾任解放军某部文化教员,1949年在向大西南行军作战途中,他就开始研究速成识字的教学方法。经过反复实践,以传统的汉语拼音字母为拐棍,他创立了一套适合部队中文盲、半文盲学习文化的速成识字方案。这套方案能使一个文盲在较短时间里,学会1500到2000个常用汉字,并且会读、会写、会运用。这个识字教学方案,被称为“祁建华速成识字法”。 我市为在职工业余教育中推行速成识字法,事前做了许多准备工作,在各产业工会调配了专职文化教员。为推行速成识字法,事先由市里对专职教员进行统一培训,掌握了推行的要点。其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学会注音符号和拼音,掌握识字的辅助工具(当时还没有拉丁字母的拼音方案,仍沿用老注音字母);第二步,突击学单字,先求会读与初步会讲;第三步,教学语文课本,同时开展大量的阅读、写字、写话活动,巩固所识的字,并扩大了解识字的范围,做到会写会用。一般运用速成识字法,约在150个小时的教学时间,教学员学会1500字以上。 全市第一个用速成识字法扫盲的试点,选择在市搬运工会进行,有49名工人参加学习。7月18日正式上课,18个小时完成了注音符号拼音学习,7月26日转入突击生字学习,11月1日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大部分学员能识1500-2000生字,摘掉了文盲帽子。此法后来在全市各产业、行业的职工业余学校推广。 1953年春,机器制造业工会速成识字法开班,设在和平路翻砂业新建成的工人俱乐部五间宽阔的平房里,学员30余人,大多数是各翻砂厂的青年文盲。其中,青年女工方美兰为摘掉文盲帽子,在辛苦的8小时劳动后,仍然参加速成识字班。 1953年全市先后举办扫盲速成识字班17个,有674名工人参加了学习,经过100-200小时的课堂教学,有70%的学员能识1500多个常用字,并具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他们中有很多人还进一步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政治、文化、技术素质,做好本职工作,被提拔为国家干部。 1952年市委决定从工人中大量提拔干部,仅机械工业系统一次就有40多名工人得到提拔,他们当中,如成通铜线厂工人王金良后来当了潍城区人民法院院长,从翻砂行业走出的王成林、王志香、谭曰玉分别成为潍坊动力机厂、潍坊轻工机械厂、潍坊制锁厂厂长等等。 办学校出教材,职工业余文化教育走向正轨 1953年下半年,为贯彻中央提出的“整顿巩固、提高质量、重点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我市的职工业余文化教育逐步走向专业化、正规化,改分散办学为集中办学。 当年我市在市区设立了3个区校并成立了潍坊市职工业余中学,煤矿、电厂、柴油机厂、烤烟厂、造纸厂等大厂也办起了自己的业余学校,手工业联社按基层所在地划分城关、东关、南关、郊区四个学区,组织职工就近入学。当时也有了一套由全国总工会牵头编写、由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具有成人教育特色的业余文化教材。潍坊市理发业的“公立义田碑”作为阶级教育的教材,曾由董丰久、于周行两人改写成《砸碑记》,先是在《工人日报》发表而后又选入了职工业余教育的语文课本内。 到1957年,全市有职工业余学校专职教师108人,在学职工4982名,1767名工人摘掉了文盲帽子。此后,潍坊市大型厂矿企业根据职工文化程度的提高与积极进取的需要,开办了职工业余大学,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成人接受再教育的体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