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标题导航 |
 |
|
|
|
|
|
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获奖 |
最高科技奖得主:黄旭华 曾庆存 |
|
|
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公布了此次获奖的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共中央、国务院10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韩正主持大会。 上午10时30分,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先向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颁发奖章、证书,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并请他们到主席台就座。随后,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两位最高奖获得者一道,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发证书。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讲话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体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向参与和支持中国科技事业的外国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李克强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波澜壮阔、成就辉煌。去年,我国科技事业再创佳绩,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迈向深入,新动能持续快速成长。今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李克强说,要筑牢基础研究这一科技创新的根基。加大财政稳定支持,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成果评价和人才激励机制,尊重规律、宽容失败,支持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让“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注得到更多褒奖。要紧扣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把准科技创新的着力点。加速产业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加大重大疾病防控、环境治理等研发力度,让技术贴近群众、创新造福人民。 李克强说,要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减税降费政策,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提高企业创新的能力和意愿。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大中小企业、高校院所、普通创客融通创新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提升创新整体效能。 李克强说,要增强科技创新内生动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拓展科研管理“绿色通道”和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完善科技成果和人才评价办法,人才不论年龄资历、背景出身,都应一视同仁、凭本事说话,让金子都能发光。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注重为青年人才挑大梁创造更多机会。拓展国际创新合作,为各国科技人员来华交流、企业来华发展提供便利。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主持大会时说,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精神特质。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获奖者为榜样,坚定创新信心和决心,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黄旭华、曾庆存代表全体获奖人员发言。 奖励大会开始前,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了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并同大家合影留念。 丁薛祥、许其亮、陈希、黄坤明、蔡达峰、肖捷、何立峰出席大会。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军队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及亲属代表,首都科技界代表和学生代表等约3300人参加大会。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5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5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2项、二等奖160项;授予10名外籍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隐身30年 “核潜艇”一样的人生 1月10日,黄旭华,这位共和国的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了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共和国勋章”、全国道德模范……功勋卓著的光环之下,黄旭华百感交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这是我们自己干出来的。黄旭华的人生,就像深海中的核潜艇,“深潜”一辈子,无声,却有无穷的力量。 接下绝密任务后,30年没有回过家 黄旭华毕生致力于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与发展,是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先后担任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为我国海基核力量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头银发向后梳笼,整饬的西装上搭着一条已经磨起球的素色围巾,脸上挂着温和的微笑。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旭华院士用云淡风轻的语气,谈起那些惊天动地的过往…… 1926年,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的一个小镇,小学毕业时,全面抗战拉开了序幕。黄旭华在炮火和动荡中走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 “想轰炸就轰炸,因为我们国家太弱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我要科学救国!”海边出生的黄旭华,以造船系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 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一批人挑起开拓我国核潜艇的重任,黄旭华是其中之一。 彼时,面对苏联的技术封锁,毛泽东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听了这句话,更坚定了我献身核潜艇事业的人生走向。”黄旭华说。 1965年,核潜艇研制工作全面启动,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在辽宁葫芦岛成立,黄旭华开始了“荒岛求索”的人生。 荒岛之艰难困苦,没有削减同志们的干劲。所有人心里都装着使命,尽快研制出中国的核潜艇。做一辈子的“无名英雄”,黄旭华心甘情愿。 接下这份绝密任务后,黄旭华三十年没有回过家,家人不知道他在外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 靠玩具模型“起家”,铸造大国重器 十年磨一剑。黄旭华及其同事们荒岛求索,在世界核潜艇史上写下光辉篇章——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编入海军进入战斗序列。 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辽阔海疆从此有了护卫国土的“水下移动长城”。 如今,黄旭华终于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核潜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国外的严密封锁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一个又一个顶尖的技术难关,从无到有,一步一步发展起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壮大起来。” 这是怎么做到的?黄旭华回忆,当时,研制人员先从调查研究入手,发动所有相关人员从报章杂志里找材料,再经过研究、整合,形成一个大概的印象。然而,找得到的资料不是零零碎碎,就是真真假假,“全信也不是,不信也不是。” 当时,正好有两个人,一个从美国、一个从中国香港,带回两个美国“华盛顿号”导弹核潜艇的儿童玩具模型。玩具很仿真,板子可以掀开,掀开后里面密密麻麻的设备。“我们高兴极了,把它们装了拆拆了装,发现这两个模型的具体情况跟我们收集来的资料汇成的美国核潜艇总体一样。我们就有信心了。”黄旭华说。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创造算法 让天气和气候可预报 25岁破解世界级气象难题,为如今的天气预报技术奠定基础;44岁“够格”领取国家津贴,与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同在第一档”;45岁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月10日,著名大气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站上了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随时查看几天后的天气,离不开曾庆存创造的算法 点开手机,随时查看几天后的天气,如此便利精准的科技,离不开曾庆存创造的算法。 古人看云识天。到了20世纪,人们发明气象仪器测量大气状态,绘成“天气图”,但还要依赖预报员的经验,误差较大。预报能不能准点、再准点?科学家想办法把千变万化的天气变成一组方程式,输进数据,计算机就能得出结果——现在通行的“数值天气预报”由此而来。 这组方程式被称为“原始方程”,它囊括了太多的变量,极其复杂,对计算能力要求很高。计算速度如何“追上”天气变化速度?难题一时困住了世界气象学界。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曾庆存从北京大学被选派到苏联留学。他的导师、国际著名气象学家基别尔把这道难题抛给年仅25岁的曾庆存,作为他的博士论文。 反复试验,几经失败,曾庆存从分析大气运动规律的本质入手,想出了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不同过程的方法,提出了“半隐式差分法”,是世界上首个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实际天气预报的方法,并随即被用于天气预报业务。 他的算法至今仍是世界数值天气预报核心技术的基础。现今,数值预报越来越准确,3天预报准确度可达70%至80%,在我国华南地区,可提前3至4天对台风路径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报。 在数值天气预报的基础上,曾庆存又在卫星大气红外遥感、跨季度气候预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等领域都相继形成了开创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得到广泛应用。 2016年,81岁的曾庆存荣获全球气象界最高荣誉——国际气象组织奖。 服从国家需要学习气象学,走出一条中国式科研道路 曾庆存与气象的缘分,并非一开始就注定。 1935年,曾庆存生于广东省阳江市一个贫苦农家,全家老小力耕垄亩,也只勉强喝上“月照有影的稀粥”。穷困没能阻止这个家庭对知识的渴求,曾庆存和哥哥打着赤脚,一边劳作、一边读书。 1952年,曾庆存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新中国成立之初,无论是抗美援朝,还是国民经济建设,我国都急需气象科学人才。曾庆存二话不说,服从国家需要学习气象学。 1961年,曾庆存在苏联科学院获副博士学位后回国。 1970年,国家决定研制自己的气象卫星,曾庆存又一次服从国家需要,离开原来的研究领域,被紧急调任作为卫星气象总体组技术负责人。他克服重重困难,解决了卫星大气红外遥感的基础理论问题,并用一年时间写出了当时国际上第一本系统讲述卫星大气红外遥感定量理论的专著,为监测暴雨、台风等及相应灾害提供了重要手段。 20世纪80年代初,曾庆存挑起中科院大气所所长的大梁。担任所长的9年间,在曾庆存的带领下,大气所建设了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国际知名的大气科学研究中心。 天气能预报,气候也能吗?预测未来一年甚至几十年的气候,事关夏季洪涝、冬季雾霾、农业规划、能源布局等,涉及国计民生方方面面。曾庆存回答:能。2009年,曾庆存与其他科学家萌生了建立“地球模拟器”的想法。 在数百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于2018年在北京市怀柔科学城破土动工,预计2022年完工。 科技奖励看点 高校获奖比例保持高位运行 高校在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表现抢眼,获奖比例保持高位运行。 从通用项目获奖情况来看,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授奖项目共239项,144所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奖198项,占授奖总数的82.8%;91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59项,占授奖总数的66.5%。 其中,高校作为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获得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1项,占授奖项目总数46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5项)的69.6%。 高校作为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获得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8项,占授奖总数47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6项)的83.0%。 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27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9项,创新团队奖1项,二等奖115项),占授奖总数146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12项,创新团队奖1项,二等奖131项)的87.0%。 最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仅35岁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在总结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特点时介绍到,从今年的获奖项目中可以看出,青年人才已成为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生力军。 与基础研究高度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奖,2019年度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44.6岁,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龄52.5岁,分别比2018年下降了2岁和2.6岁;超过60%的完成人为年龄不足45岁的青年才俊,有7项成果的第一完成人年龄不到45岁;团队平均年龄不足45岁的项目26项,占比56.5%。最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 另外,国际科技合作领域也是别开生面。该负责人介绍,2019年度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参评人数、获奖人数和国别分布均创历史新高。10位获奖人既有来自俄罗斯,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有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等欧美发达国家;合作领域既有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研究,又有空气污染防治、疾病防控、新药研发等惠及民生的热点领域。 ◎相关新闻 山东获奖项目数量居全国前列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山东共32个项目获奖,比2018年增加8项。其中山东牵头完成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13项,比2018年增加2项,位居全国前列,成绩再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我省传统产业不断进行理论和技术创新,化工、农业、制造、国土资源等我省传统优势行业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项目数量达到23项,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优势,科技支撑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升级作用显著。 高技术新兴产业也有若干技术突破。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对新兴产业培植力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科技成果获奖项目数达到7项,为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校企合作、科教融合、科技成果转化等众多方面亮点纷呈,科技创新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更加紧密。在今年国家科技奖项目中,我省共36家企业牵头或参与了获奖科技成果的研发和应用推广,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日趋紧密。 在海洋科技领域,我省共有4项科技成果获奖。 5项能源领域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