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坛耕耘五十载,获终身成就奖 |
潍坊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吴超凡:老牌作曲家的初心和使命仍在路上 |
|
吴超凡,1941年出生于济南,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轻音乐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潍坊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创作音乐作品千余件,2017年1月,潍坊市音乐家协会授予吴超凡终身成就奖。 这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他倾其毕生精力采撷音乐之“魂”,他的千余件作品让更多人的情操得到陶冶,沉迷于美妙激情的旋律之中;他躬身茂腔文化振兴,收集整理民歌,弘扬着民族的个性,抒发着民族的情怀,年近八旬,仍为音乐事业奋斗……他就是潍坊文艺创作室国家一级作曲家吴超凡。他说,音乐是他一辈子的热爱。 一进潍坊音乐家协会办公室,79岁的吴超凡就乐呵呵地打开电脑,一曲质朴、幽默、优美的《十个大姐放风筝》便流淌出来,音乐声中老人一脸平和,但眼神中难掩自豪与爱意——他对待作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当年精雕细琢、“吹毛求疵”,如今也成了心头宝。他说平日里只能为协会干点“杂事”,但熟悉他的人知道,他没有停止创作,依然沉浸在音乐的世界。 “音乐这东西就是这么怪,一旦和它结缘就再也分不开了……抬头望,广宽坎坷的路仍然那么诱人;回首看,一串歪歪扭扭的脚印,留在身后尽是遗憾。苦苦追求至今的半个世纪,伸着脖子,弯着腰,在这深奥、美妙而令人神往的道路上艰难、执著地跋涉着……”在吴超凡的音乐作品集编后语中,他写下了多年音乐探索的内心体会。 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泉城,也是笛子之乡。悦耳的笛声激发了吴超凡儿时的梦。1957年,16岁的吴超凡开始对音乐感兴趣。他家离济南军区很近,军乐团常在操场上排练,他和一群孩子围着看。“当时觉得音乐太美妙了,特别是竹笛,用6个眼就能吹出美妙的旋律,太神奇了!”吴超凡开始学笛子,他在学校汇演中以一曲热烈婉转的《喜相逢》笛子独奏,得了满堂彩。 1960—1961年,吴超凡开始琢磨作曲,看遍了合唱、曲式、作曲法、对位等各方面的作曲书籍。1962年,他走进淄博市歌舞团,1964年又调入潍坊市歌舞团,在这里的20年中,他成为了笛子演奏家和作曲家。 之后的几十年,他以声乐、器乐等不同形式,在歌舞、戏剧、电影、电视、广播音乐等方面创作实践。“成为专业创作人员,这是我一辈子最愿意干的事。”至今,吴超凡创作各类作品1000余件,发表610件,获得国家、省、部、市级奖励300余件。他的作品,无论是美声类《中华魂》《祖国赞歌》《黄土地的子孙》,民族类《飞吧,风筝》《妈妈对我说》,还是通俗类《牧羊少年》《潍坊的风筝美》等,都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其中,歌曲《月亮月亮》获得第七届山东泰山文艺奖音乐类艺术作品奖,歌曲《桃花海》获得第十届山东泰山文艺奖音乐类三等奖,歌曲《咱们赶上了好年头》获得山东省第八届“精品工程”奖,歌曲《美在民间一双手》获得山东省第九届“精品工程”奖。1982年,他的《祖国赞歌》在山东省第二届“泉城之秋”音乐会上一鸣惊人,被认为是该年度极成功的作品。当时除了在山东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放外,山东文艺出版社还在《我为泉城添光华》一书中发了头题。他的作品《中华魂》在1990年全国农民歌手邀请赛中获奖后,又在《泉城之秋》音乐会上获“银枫叶奖”。由贺英演唱的《妈妈对我说》获民族唱法一等奖。《飞吧,风筝》《大海,母亲海》《春到风筝城》《同在一个蓝天下》《拥抱彩色的生活》先后被选作潍坊国际风筝会第二届至第九届的主题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