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3月17日,记者来到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牛头镇村扶贫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压线、缝制、捆扎……随着一系列娴熟的动作,一双双家居拖鞋完成了,等待入库发货。 “多亏了好政策,不然我们做梦也没想过可以过上这么好的日子。”车间里,贫困人员隋清华面对复工复产后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感慨地说。 据悉,牛头镇村扶贫车间建立于2017年,共设立家纺、拖鞋、草编扶贫车间三个,吸纳100余名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辐射带动1000余户群众从中受益。 和隋清华一样在“扶贫车间”打工的还有其他2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扶贫车间因人设岗,贫困人员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门卫、保洁员、包装工、生产工等不同工种,工资从几百元到两三千元不等。车间的设立,为村里老年人、妇女、贫困户等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疫情期间,车间结合贫困群众可在家务工的实际情况,采取为职工送原料、送工资到家的灵活就业做法,做到生产和收入两不误,保证了贫困群众收入不断档。目前,三个扶贫车间均于3月5日复工,一期56名本村工人已复产。车间严格落实每日登记、测温、消毒等措施,要求工人必须戴口罩,严格按照复工复产的有关要求生产。 “我们复工第一天就领到了春节期间在家做件的工资,真的非常感谢镇、村干部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就业环境。”工人魏光荣和老伴马绳忠是该村的贫困户,都73岁。马绳忠身体不好,去年生病住院两次。在当地双王城党委和牛头镇村村委的帮助下,夫妇俩都在草编车间做工,靠自己的双手实现了年均1万元以上的纯收入。 “下一步,我们要根据情况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带动贫困户发挥主观能动性,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脱贫,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一份力量。”车间负责人朱萍说。 (记者 窦圆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