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人文潍坊 |
第02版
人文潍坊 |
第03版
人文潍坊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曾流落上海街头的匈牙利建筑奇才邬达克: |
上海老建筑的灵魂人物 |
|
|
电视剧《安家》讲述“龚家花园”老洋房那一集中,房子的主人表示自家这幢房子是邬达克设计的。情节虽为虚构,但邬达克确有其人。武康大楼、爱神花园、大光明电影院、国际饭店……这些上海历史建筑,均出自匈牙利的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拉斯洛·邬达克,他为上海这座城市贡献出一生中绝大部分的建筑作品。 一战爆发 他流亡到上海 拉斯洛·邬达克,1893年出生于奥匈帝国时期匈牙利北部高地,21岁从匈牙利皇家约瑟夫理工大学(今为布达佩斯理工大学)建筑系毕业。两个月后,一战爆发,邬达克加入军队,两年后当选为匈牙利皇家建筑学会会员,却不幸被俄罗斯军队抓获成为战俘。 1918年,25岁的邬达克从战俘营流亡到上海,为了谋生,只能在美国人开办的克利洋行做绘图员,两个月后当上了经理,两年后成为了公司合伙人。幸运的是,他在上海的几十年,恰好赶上了上海的建筑黄金时代。期间,他设计了一批包括医院、俱乐部、学校、银行、教堂、电影院、剧院在内的建筑。这段时期的代表作便是沐恩堂,沐恩堂带有明显的复古主义色彩,重细节的装饰、复兴的哥特式塔尖,有着浓厚的欧洲情节。 武康大楼 让他声名鹊起 邬达克在上海的成名作,是他1925年设计建成的诺曼底公寓,后改名为武康大楼。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两条马路交叉出的狭长三角形地段,邬达克因地制宜设计出一幢A字形建筑。当年这块地方属于法租界,最初的住户都是外国侨民、洋行和外商的高级职员。公寓也入住过很多社会名流,传说后来《义勇军进行曲》是聂耳受王人美邀请,在这里弹出了第一个音符。抗战后孔祥熙的二女儿孔令伟买下这幢大楼,建国后成了演员和大批文艺界人士的住宅。 邬达克到上海,最初只想赚些钱回国,但在设计这些建筑中,他找到了工作的乐趣,最终留在了上海。武康大楼建成后一年,他独立开设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也是从那时候起,他从流浪者、配角身份,转变为塑造这个城市灵魂的人物。 1925年到1938年,他在上海设计了诸如国际饭店、大光明大戏院等诸多建筑,逐渐成为上海最有名望、最活跃的建筑师,项目一个接着一个,他几乎垄断了当时上海的经典建筑设计。 国际饭店 他事业的巅峰 国际饭店,地面以上高83.8米,曾经的远东第一高楼,它保持了上海最高建筑记录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是把邬达克推向巅峰的作品。 为建成这座大楼,1929年,邬达克特意前往美国取经,华尔街高楼大厦,异常繁荣,邬达克在那里绘制了许多摩天楼和装饰细节的草图。 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年少时正是见到了建造中的国际饭店,从而萌发出对建筑事业的兴趣。历史上的国际饭店是名流汇聚之所,1949年之前宋美龄、张学良、陈纳德等都是这里的常客。1949年,当时的陈毅市长在饭店接见了解放军团以上指挥员;1959年,郭沫若登上饭店屋顶欣然题诗两首。 “绿房子” 在沪最后作品 “绿房子”——吴同文故居,一座贴满绿色瓷砖的小楼,当时是“远东第一豪宅”,也是邬达克在上海的“收官之作”。 房子外观全是绿色,是因为房子的主人吴同文是做军用颜料的商人,将绿色视为幸运色。1935年,国际银价危机爆发,导致上海众多建筑工程几乎停滞,就在邬达克的事务所快关门时,吴同文的出现成了一根“救命稻草”。邬达克建完这幢小楼时曾夸下海口,称小楼再过50年甚至100年也不会落伍。也确实如此。吴同文的外孙媳妇、作家程乃珊曾以绿房子为原型,创作了小说《蓝屋》,1984年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 1947年,邬达克离沪赴瑞士小住,后又去美国定居。1958年因心肌梗死去世。他在上海留下的建筑据说有124幢,占据他建筑作品的90%以上。 本报综合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