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朐山旺镇打造田园康养综合体,助力贫困村“摘帽” 近日,在临朐县山旺镇西南的龙条山上,100多亩芝樱花竞相绽放,如为山丘披上了一床绚丽的锦被,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四年前,这里还是沟壑纵横,当地村民面对贫瘠的山岭“望山兴叹”,而今,这里“以水为媒”建设龙条山康养基地,借助“旅游+”“康养+”,让昔日的荒山野岭变成了漫山苍翠,这百亩芝樱花就是点缀其间的一道亮丽景致。 百亩芝樱花开 宛若粉色海洋 自潍坊市区沿S223滨九线往西行驶约40公里,就来到了临朐县山旺镇。龙条山就位于镇区西南,沿着新修的柏油路蛇形爬升,一直通向龙条山最高处。 道路两侧的山地如阶梯层叠,匍匐的芝樱花迎风怒放,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粉色和紫色,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明丽动人。站在海拔320米的山巅俯瞰,但见粉色氤氲,朵朵小花形成大片花被,如徜徉在粉色海洋之中,把山丘渲染得缤纷夺目,成为这山间独特的景致。 来自潍坊本地及周边淄博、东营、滨州等地的游客三五成群,徜徉在这片粉色花海中,一边尽情吮吸着清幽花香,一边举起相机拍下这不可多得的美景。“从抖音短视频上刷到了这里,感觉特别漂亮,就带着家人来看看。”来自淄博市沂源县的刘美艳说,以前没有见过这种花,来到这里才知道这叫芝樱花,他们不仅欣赏到了美景,还尝到了龙条山特有的山泉水。 龙条山康养中心项目负责人连瑞金介绍,芝樱又名针叶天蓝绣球、丛生福禄考,原产于北美东部,为多年生矮小草本花卉,主要在日本大规模种植,我国华东地区有引种栽培。因其花朵盛开时形状如同樱花,而其茎如矮草,匍匐于地生长,故称为芝樱,又被称为“长在地上的樱花”。芝樱耐寒耐旱,非常适合当地种植,在龙条山上就种植了100多亩,一年花期两季,每年的4-5月、8-9月为盛花期。芝樱盛开时如霞似锦,芳香馥郁,随着微信和短视频的流行,这处“藏”于龙条山上的美景也成为一处“网红”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 建设田园康养综合体,开业当月盈利10万元 四年前,龙条山周边还像临朐大多数山区一样,农民种地靠天吃饭,收入微薄。 “作为典型的山区镇,山旺镇受自然环境掣肘,农业是主要产业,龙条山一带的沙土地种植传统作物效益不高,周围村很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山旺镇党委书记刘阳说,但是这里水资源丰富、独特,经专业检测富含人体所需的硒、锌、钾、钠等20余种微量元素,种植金银花、玉竹等中草药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以此为契机,2018年,山旺镇依托“康养+旅游+生态”发展模式,发展龙条山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完成后将实现“居游共享”的美丽乡村梦想。 刘阳表示,当地政府引进该项目,主要打造一个集育苗基地、中医药科技产业研究、医疗康养、高端水生产、休闲度假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田园康养综合体,总占地面积为10000亩左右,最终辐射周边,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除此之外,该项目还依托当地大樱桃产业、山水景观、乡村民俗风情为主体资源,建设起“一园四区一带”大农业格局,拓展了大樱桃种植示范园、为农服务中心、大樱桃交易市场、樱桃小院食宿区、康养中心等项目。目前,总投资500多万元的民宿木屋和投资800多万元的樱桃小院食宿区生态餐厅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 “从2019年7月开门迎客,每周能接待五六百人,开业当月就实现盈利10万元。”山东龙条山农业休闲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凰山村党支部书记席敦忠说,接下来将进一步建设儿童游乐区、标准化车间和水文化博物馆,配套水文化体验区、功能厅和品水赏景区等,进一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深化精准扶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带动全镇经济发展。 引入扶贫项目 村民收入翻番 据了解,引进该项目之前,龙条山周边几个村的村集体经济都很薄弱,村两委想给村民办事,也是有心无力。 引进该综合体项目后,山旺镇党委政府与山东龙条山农业休闲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企业+村党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分别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兴农土地股份合作社、置业合作社等3个合作社和光伏发电、中央资金项目等5个扶贫项目。 “各村党支部组织引导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公司,所有农业用工由合作社统一管理,仅凰山村一个村集体一年内就实现了实际增收28.8万元。”山旺镇凰山社区副书记高明学说。 凰山村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年40岁的曾祥平是合作社受益者之一。2015年,曾祥平因事故导致腰椎骨折,丧失了劳动能力,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开始,村里成立了兴农土地股份合作社,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将曾祥平的3亩地流转过来,还为他设立了扶贫项目分红2000元,当年曾祥平就脱了贫。“身体恢复后,我在村里的介绍下到钢结构厂去打工,现在打工一年能有3万元的收入,土地流转一年能分红3000元,收入一下子翻了好几番,现在彻底脱贫了。”曾祥平说。 “村里共有769户2595多口人,当年被确立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就有384户1038人,是典型的省定贫困村。如今,村里500多亩土地流转,村民有流转土地、项目分红、打工挣钱三份收入,如今我们村已退出省定贫困村序列。”席敦忠说。 文/图 本报记者 周晓晴 通讯员 刘明志 刘瑞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