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决战决胜2020全国两会 |
第03版
重点工作攻坚突破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5月27日凌晨2时10分许,中国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队员,从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出发,向着顶峰挺进。在经过近9个小时的艰难攀登后,11时,登山队员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随后,队员们在峰顶竖立起觇标,安装GNSS天线,开展各项峰顶测量工作。 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于27日凌晨2时10分许开始冲顶。8名攻顶队员从海拔8300米的三号营地,经过海拔8680米至8700米的第二台阶,向顶峰发起冲击,于11时许登上峰顶。 通过新华社珠峰峰顶直播画面可见,在覆盖冰雪、面积不足20平方米的峰顶斜面上,8名身穿红色衣服的队员开始竖立觇标,安装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天线。 同一时刻,地面6个交会点对峰顶觇标进行交会观测。 “指挥部,我们完成了测量任务,准备下撤!”13时30分许,步话机里传出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长次落的声音。队员在峰顶停留了150分钟,其间还开展了峰顶雪深和气象等测量,创造了中国人在珠峰峰顶停留时长新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登顶成功后并不会马上公布珠峰新的“身高”。测量数据计算工作将由自然资源部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陕西省第四测绘工程院)承担。待整个外业测量数据交接后,数据处理工作人员将通过两到三个月时间计算出初步结果。
受降雪影响,登顶时间超预定计划3小时 登山队员为什么会选择凌晨出发?夜里爬山会不会有什么危险? 2020珠峰高程测量技术协调组组长党亚民告诉记者:“这和珠峰的气候条件有关系。一般来说在中午11时之前必须下撤,因为下午以后峰顶的风特别大,特别危险。从登珠峰来说,到了13时左右,不管你登到什么位置都必须返回。咱们这次还要在峰顶进行测量工作,要留下时间,所以我们就要在凌晨这个时间出发。” “选择凌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凌晨雪不粘脚。登山运动员穿的爬山靴有四斤多重,雪再粘在上面是很危险的,而凌晨时的雪是不粘的,所以反而好一些。另外,登山运动员都有一个头灯,在攀登的时候可以照到十几米的距离,所以不存在看不见的问题,应该是很安全的。”党亚民补充道。 中国登山协会主席王勇峰介绍:“受连日来的降雪影响,登顶队员需要克服积雪和山顶吹雪带来的考验。这也让登顶时间从计划的6小时延长到9小时。”
与以往相比,此次登顶有三重特殊意义 曾于1988年登顶珠峰的李致新指出,2020年登顶珠峰和以往有所不同,有三重特殊意义。 “这不仅仅是一次登山活动,最重要的是和国家科考工作紧密结合。虽然中国登山队在1975年和2005年也做过登山测量工作,但今年我们和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联手重测珠峰高度,实现了技术的创新和突破——现代科技的发展,先进仪器和大数据的研发应用为我们更加准确地测量珠峰提供了条件,让我们可以更准确、更科学地向世人展示测量结果,也让我们对珠峰有更加深刻清晰的认知。” “今年正好是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人类第一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的60周年之际,让这一次登顶珠峰意义非凡。”李致新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全世界都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然而攀登者的脚步却没有因此停止。在这样特殊的困难时期,我们如期进行珠峰高程测量工作,更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据新华社 珠峰高程测量历程 ●4月30日下午,2020珠峰高程测量首场新闻发布会在珠峰大本营召开,2020珠峰高程测量正式启动。 ●5月6日,举行出发仪式,30多名队员当天从海拔5200米的登山大本营向更高海拔出发。 ●5月21日,由于珠峰海拔7790米以上区域积雪过深等原因,修路队未能按计划打通至顶峰的攀登路线,登山队撤回珠峰前进营地休整待命。 ●5月24日,登山队从珠峰前进营地出发,向珠峰顶峰发起第三次冲击。 ●5月25日,登山队从海拔7028米的营地出发,陆续到达海拔7790米的营地2,但海拔7790米的营地风比较大,队员们在强风中勉强搭起了帐篷。 ●5月26日,修路队已抵达珠峰海拔8600米处,并完成通往珠峰顶峰修路任务。当天,确定了八名攻顶队员。 ●5月27日,登山队队员一行不负众望,在上午11时成功登顶。13时30分许,完成各项测量工作后开始下撤。 相关新闻 潍坊小伙史志刚 讲述测量那些事 本报讯 5月12日,本报A03版曾以《登峰测极 有咱潍坊人身影》为题,报道了参与2020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的潍坊小伙史志刚,引起了市民广泛关注。令人兴奋的是,27日上午11时许,登山队成功登顶!当天中午,记者再次连线史志刚,进行了相关采访。 史志刚告诉记者:“我是重力组成员,完成负责的任务后已正常下撤。今天上午,看到队友成功登顶,心情一样的兴奋激动。作为这个队伍中的一员,我由衷地感到自豪。很多工作细节依然历历在目。”印象较深的是,4月23日,珠峰上空的蓝天如同没有一丝杂质的蓝宝石,炽烈的阳光照耀着318国道旁枯黄的草滩和四周连绵的群山,他随测绘队员乘车到达测量点,那里距定日县城不到半小时车程。 史志刚把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仪器固定好,开机时间是9时30分,按照技术要求,测量时间不少于8小时零10分钟。当时他负责的这个点位是国家二等水准点萨拉59。这个点位是2013年埋设的,为了保证点位的稳定,埋设的时候要在地上挖个坑,将梯形的金属标志与基岩固定在一起,上面盖上刻有点位信息的水泥盖子。 找到点位后,史志刚先用工兵铲把坑里的泥土挖出来,金属标志的尖顶露了出来,就找到了点的位置。测量这个点的GNSS数据,必须让仪器的中心正对着这个尖顶。三脚架调了半天,终于固定好了。这时还要测量尖顶到仪器的高度,可仪器配备的测高杆不够长,只好用钢尺量。史志刚趴在地上,把钢尺的一端伸进坑里,另一名队员任伟负责读数,量了3次,取平均值。一切就绪,仪器运行正常。接下来的8个多小时,他们就要在这里守着了。 (记者 邓永杰)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