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法治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看点
 
标题导航
孩子离家出走家长该做什么
2020年06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孩子离家出走家长该做什么



  最近发生多起青少年离家出走的案例,记者搜索2019年以来网络可见的青少年离家出走案例发现,他们年龄多为12-16岁。为什么这么多孩子选择离家出走?孩子如果离家出走了,家长该做什么?孩子回来了,家长又该怎么做?对此,民警表示,离家出走只是孩子寻求安全感的一种结果,在此之前,很多家庭已经埋下了让孩子不安的种子。
案例
  5月30日,潍坊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荣乌高速公路大队民警发现,一名少年背着背包在荣乌高速潍坊北服务区内行走。民警了解后得知,该少年系吴某,5月29日24时左右与父母吵架,从寿光某学校出走,准备沿高速公路步行回老家,途中还曾坠落水沟受伤。民警耐心开导吴某并联系辖区派出所共同救助。
  5月19日,奎文区刘女士的女儿离家出走,两天时间杳无音信。刘女士向记者求助,好在通过家人朋友的帮忙,女儿在5月21日安全回到家中。
  在谈起13岁女儿离家出走的原因时,刘女士说,因为在疫情防控期间,孩子之前在学校养成的学习习惯、生活规律都被打乱。在家学习的这一段时间,女儿玩手机的时间逐渐增多,“我们当父母的觉得她这样是荒废时间,一点儿意义都没有,就说了她几句,谁料到她竟然离家出走了。”刘女士说。
  事后,刘女士跟女儿聊天,女儿表示因为父母的批评,她感觉自尊心受到伤害,于是离家出走。
为什么
家庭不和学业压力大
  高新公安分局东明路派出所社区警务队副队长裴林表示,近两年青少年离家出走的案例确实不少,这些孩子的年龄一般在13—16岁,出走原因基本是家庭问题和学业压力。
  对于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潍坊市婚姻家庭辅导指导中心副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杜宁表示,有数据显示,在离家出走的孩子中,20%是因为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孩子长期处在被监控督促之下,压力大、兴趣低。有17%的孩子常因不听话遭受父母斥责、打骂,由于长期的情绪压抑,形成逆反心理,出现矛盾冲突。还有14.8%的孩子处在不和睦的家庭中,和父母无法沟通,有问题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和帮助,这些家庭因素和孩子的离家出走都有关系。
  裴林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案例,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有个孩子离家出走,他离家时,父母都未过多阻拦,直到半夜孩子还没回家家长才开始联系亲友寻找。次日,孩子的父母到派出所报案。孩子离家出走的第三天,警方找到了他。今年年初,这个孩子再次离家出走,幸运的是又被安全找回。“这个孩子的父母经常吵架,两次离家出走的原因也是他与父母发生了争吵。”裴林表示,两次出走,除了孩子自身有问题,跟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沟通方式也有很大关系。
  除了家庭的原因,由于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和放纵,导致孩子比较敏感,耐挫折的能力比较差,以为出走可以回避困难和竞争。此外,社会的诱惑也是孩子离家出走的一个原因。
怎么办
确定孩子出走后及时报警并发动亲友寻找
  裴林表示,从以往青少年离家出走的案例来看,一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会有太多的钱,所以出走的范围往往就在家的附近,甚至就在2公里范围内。
  “因赌气出走的孩子,一般会在家附近他熟悉的区域,比如附近的小区、24小时便利店、深夜营业的餐厅等,甚至就在自家单元的顶楼、地下室、过道里,这些地方会让他们感觉有安全感。”裴林说,现在旅馆、网吧等都需要出示身份证,孩子通常不会去。所以,家长在确定孩子已经离家出走后,除了及时联系警方,发动家属和朋友寻找也特别重要。
  裴林提醒,15岁以上的孩子离家出走是最令人担忧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能有些钱,胆子也大,跟社会上的人接触相对多,父母一定及时与警方联系。
  “这里有一个误区,很多家长在孩子离家出走后会联系学校的老师、孩子的同学,在实际的案例中,离家出走的孩子是不愿意跟老师、同学透露相关信息的,更不会暂住借宿。”裴林表示,在孩子离家出走的报案中,民警经常会遇到很尴尬的情景——家长对孩子出走时的穿着等关键信息和细节描述不清,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匮乏。
孩子回来后控制好情绪,试着沟通解决问题
  孩子离家出走后回来了,作为家长这个时候该如何去做呢?
  杜宁表示,孩子回家了,家长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分激动或愤怒,既不要打骂恐吓,更不要讲一些大道理。可以紧紧地抱住孩子并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想你”;其次,等孩子情绪稳定后试着沟通,找出离家出走的原因,听孩子的想法,表示愿意跟他一起面对、解决。要注意,不要因为害怕孩子会再次出走而不敢说不敢问,甚至对孩子百依百顺,这样孩子可能会以出走要挟家长,变得更加任性、骄横。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贾洪岩曾疏导近10名抑郁症和厌学孩子,在他的帮助下,大部分孩子已经回归校园。对于有过离家出走经历的家庭,他认为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尝试修复。如果及时修复,父母先做出让步,完全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和他的一切,包括不算好的成绩、有些叛逆的性格等,那么在接受基础上就很容易修复关系,最后父母和孩子会一起被治愈和成长的。
建议
尊重孩子的个人隐私,坚持付出和陪伴
  今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许洪玲提出“父母应该持证上岗”,此建议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裴林认为,对于孩子曾离家出走的家庭,父母真的有必要重新“考证”。
  作为东明学校法制副校长的裴林,从警方和教育者的角度给家长以下建议:第一,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温馨、上进的家庭气氛,让孩子快乐成长。第二,要尊重孩子的个人隐私,给予孩子相对独立的空间;第三,要尝试角色的改变,最理想的状态是跟孩子成为朋友,要与孩子“平等对话”;第四点非常重要,家长要坚持付出和陪伴。关心孩子的思想和生活,随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以便于有的放矢地进行诱导;发现孩子的问题后,要用平等的方式与之讨论,启发他们自觉地接收正确的,摒弃错误的,切忌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训斥。
  此外,如果发现孩子有出走的苗头,必须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避免悲剧的发生。

记者手记
回来并非“过去”
  关注离家出走的孩子,记者犹豫再三联系了两个孩子已经安全回家的家庭。意料之中,家长得知记者想了解现在孩子的情况及他们与孩子相处的状态,都拒绝了。
  “一切都过去了。”这是家长表达最多的,但孩子的情况绝口不提,这其实更让人不安。记者甚至一度想放弃,但裴林的话让采访得以继续。身为民警,又是两所学校的法制副校长,裴林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
  裴林表示,很多离家出走的孩子在替父母“背锅”,他们所经历的困扰或者抑郁、躁动症等心理问题,是需要及时疏导和治疗的,但在不少父母看来,那种“病”不能说,也不算“病”,如果有人建议他们让孩子看医生,他们会觉得对方“矫情”。但归根结底,还是不能“丢人”。
  家长所谓的面子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心理咨询师贾洪岩说,他遇到的心理治疗案例中,最让人痛心的就是孩子与父母是完全对立的,没有信任,所以父母越着急去做什么,孩子越去逃避什么、破坏什么。其实还是家长不懂孩子。
  家长们总是说:“我们小时候就没这么多事情。”是的,这个社会在变,孩子在变,父母如果不去跟着孩子变,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到头来,或许会被孩子“开除”。

  本报记者 王首荣 孙华倩 宋树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