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7日,在山东省军区潍坊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里,官兵们围着一位老人,听他讲1966年“三吴”叛逃人员乘坐的专机被击落的故事。这位88岁的老人就是当时击落专机的“红色僚机”飞行员胡英法。老人胸前那一枚枚勋章,记录着一件件难忘的战斗故事。 编者按 八一建军节即将来临,本报今起推出“军旗猎猎”特别报道,以此向最可爱的人致敬。受访人物中有国家战斗英雄,有退伍军人,也有现役新兵。通过对话,记者感受到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身披战袍时无畏,脱了军装时泰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要祖国一声召唤,军徽就为人民闪亮”。 先在高射炮部队,后来当了飞行员 7月27日,记者在奎文区中学街的一处老住宅楼见到胡英法老人时颇有些意外。虽然已经88岁高龄,但他身体健朗,和蔼慈祥,完全不像一名战斗英雄,更像是邻家长辈,为客人倒水,嘘寒问暖,言语中都是关怀。 胡英法1932年出生于山东乳山,1948年10月参军入伍,1949年去沈阳高射炮部队学习,因在新兵训练中表现特别出色,被分配到高射炮522团当了通讯员。1952年1月,522团奉命入朝作战,已是团长警卫员的胡英法随队踏上朝鲜战场。 “我们是高射炮团,负责二线保卫,桥梁、山洞都是保卫对象。”胡英法回忆说,当年5月的一天,他们从早晨8时开第一炮,一直打到下午4时敌机消失。那一天,我军从雷达上观察到,成群的敌机在村庄上空低飞,肆无忌惮地扫射着。我方隐蔽得很好,没有被发现。随着指挥员的一声令下,愤怒的高射机枪、各种小炮一起朝敌机打去。瞬间,三架敌机被击落。发现处于我军枪炮射程的敌机吓得一溜烟钻入高空,但过了一会儿又反扑回来。看到敌机如此猖狂,我方与敌机展开了持久战,不停发射着炮弹。 “那一天,一门炮打出了将近一汽车炮弹,那是我当炮兵以来打得最过瘾的一次。”胡英法说,据后来统计,当天敌机一百多架,我高炮部队4门高炮、4门中炮、4门小炮,外加一个高射机枪连12挺高射机枪,打下了20多架敌机。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不久,胡英法被派往上海通讯学校学习。1954年,在上海学习结束时,上级突然跟他说“毕业了,你留下”。“我心里犯嘀咕,都毕业了,让我留下干什么?”胡英法说,他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从此发生转折——被选上飞行员。 胡英法回忆起当时的心情不由地笑了。“我怎么会开飞机啊?!”胡英法说,拿着档案袋时,他心里还是发蒙的,“作为穷苦孩子,怎么也想不到会跟战斗机有什么联系”。 1954年,先是在预校进行文化补习,1955年正式进入空四航校学习。经过两年系统学习,1957年毕业后,胡英法被分配到空24师70团成为一名飞行员。 从1955年3月单飞成功开始到1982年4月退役,27年时光里,战机成了他最亲密的战友和伙伴。 胡英法说,自己很幸运,能开上战斗机,成为一名飞行员。 海上英勇击落叛逃人员乘坐的专机 在老人家里,一张奖状、一张荣誉证书和两张黑白照片占据了客厅的一面墙。奖状落款为“一九六六年一月十三日”,而这正是胡英法击落“三吴”叛逃人员乘坐的专机之后的第四天。 1966年1月8日深夜,在福建某地发生一起叛逃事件,一艘小型作战登陆艇原本载着10名士兵在辖区海域进行夜间巡逻,但3名吴姓叛逃人员将其他7名战友杀害,继而将舰艇驶向距离福建仅仅十几海里的马祖地区。福州军区获知台湾方面将于1月9日派出专机运载国民党空军情报署官员前往马祖迎接三名叛逃人员,于是提出在台海上空截击该专机的计划,立即上报中央。1月9日早晨,中央军委批准了该作战方案。 “当时是假期,部队里有文艺演出,突然就把我们叫了出来,说要执行秘密任务。”胡英法至今清楚记得,当时他与李纯光等人接受了任务。 1月9日15时33分,我地面观察哨报告发现敌机发动机启动,指挥所立即下令战机起飞。“为保持无线电静默,不通话、不打信号弹,飞机看手势起飞,全部靠打手势。”胡英法回忆道。 15时41分至43分,福州机场两组四架歼击机先后起飞,歼五双机为第一梯队,长机是李纯光、僚机是胡英法;歼六双机为第二梯队兼掩护。当时计划,若歼五双机未击落专机,在高空随行待命的四架战机作为第三梯队再攻击。胡英法、李纯光驾驶歼五双机起飞离陆后发现,海上低云密布,云顶高不到400米。在此关键时刻,他们面对既不能请示,又不能报告的实际情况,果断穿至云下200-250米高度,敌人雷达一直未能发现我作战行动。 15时51分,胡英法首先在其右前方4公里发现叛逃人员乘坐的专机,这时飞行高度只有200米,头顶低云翻滚,机下大海波涛汹涌,海天一色,环境非常恶劣,稍有不慎就会机毁人亡。胡英法和李纯光克服重重困难,密切配合,最终成功将叛逃人员乘坐的专机击落。 因为这次出色的行动,胡英法被记一等功。没过几天,周恩来总理派专机把参与此次行动的战斗英雄们从福州接到北京。在人民大会堂,胡英法和战友们受到了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周总理握着我的手说,好样的,你是个好僚机啊,你是个‘红色僚机’!”胡英法笑着说。 在老人家客厅墙上挂着的其中一张老照片,正是当时周总理与他握手的画面。 宣讲红色故事感染和培育下一代 1985年,戎马一生、屡建战功的胡英法离休,他终于有时间弥补从前鲜少对妻子、儿女的陪伴。 “我老伴儿功劳巨大。”在88岁的胡英法眼里,81岁的妻子不但是家里的功臣,更是他最亲密的伴侣。老伴儿身体不好,他总是一个人照顾,就连买菜做饭也都是亲自动手。 胡英法说,1958年结婚后,妻子生了四个孩子,每次生产他都不在身边。孩子小的时候,作战任务多,也都是妻子一人抚养孩子、伺候老人,他对妻子充满感激。 “现在都有陪产假,真是羡慕啊。”胡英法笑着说,前半辈子是老伴儿在照顾这个家,现在他甘心做“家庭主夫”。 “他对我岳母特别好,有时候说话就跟哄小孩一样,幽默又有耐心。”胡英法的女婿陈福森说,因为他家离老人家最近,一般一天过来一趟,但通常不会留下过夜,都会被老人撵回家。他听老人讲过很多从前的事,内心充满崇敬。 虽然已是88岁高龄,除了耳朵有点背,胡英法精神矍铄,腿脚灵便,生活作息更是健康自律。 每天晚上9时按时入睡,半夜1时多会起来稍微活动一下,早上6时多准时起床,中午小睡一下。期间,胡英法还会出去遛弯、买菜,甚至骑自行车去女儿家。 “偶尔会喝一点酒,但不多,即便是很高兴的时候,也不会超过一小杯。”陈福森说,老人的自律让他们这些后辈都自叹不如。 山东省军区潍坊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四级军士长奠翔告诉记者,2006年他刚到干休所时,还时常看到胡老在球场上打篮球。 此外,胡英法还是一个喜欢新鲜事物的老人。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他有时会拿起手机看,一问才知道,这是外孙女去年给他买的,大屏幕,字体也大,他不但学会了接打电话,还会上网看新闻、发微信。 虽然脱下军装,但35年来,胡英法一直没离开过军营。前些年,老伴儿身体好,他主动让干休所联系驻地部队,给官兵们讲革命传统、讲红色故事,以高尚的情操感染和培育着下一代。 胡英法说:“抗美援朝战斗是我的第一战场,驾驶战机打敌机是我的第二战场,讲好红色故事就是我的第三战场。” 文/图 本报记者 陈怀禹 王首荣 通讯员 李春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