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 |
第03版
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潍坊市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将非遗技艺与当地特色产业相融合的新路径,铸就了“非遗+扶贫”的特色道路。通过非遗助力脱贫,不管是从非遗传承角度还是扶贫效益角度,都能发挥文化优势,实现以非遗赋能破解贫困难题,助力乡村振兴。
壮大红丝砚产业 带领困难群众脱贫 青州市邵庄镇东王村砚雕艺人王立堂最近一段时间很忙,来找他交流红丝砚雕刻技艺的人络绎不绝。红丝砚是邵庄镇的艺术瑰宝和文化象征,其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邵庄镇,像王立堂一样从事红丝砚制作及相关产业的达上千人,能够传承和发扬这项技艺,王立堂感到很自豪。 在日前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第三批全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街道)名单中,邵庄镇榜上有名,这让王立堂和他的伙伴们对未来信心更足了。 “以前生活一直比较困难,后来政府组织我们去作坊里学习红丝砚制作技艺,我们从清洗、打磨石头开始,时间长了也能给师傅们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收入也提高了,现在能制作自己的作品了。”邵庄镇西王村贫困户贺效福说。 这几年,邵庄镇通过组织红丝砚制作技艺培训,网络销售技巧学习,让一些困难群众走上了脱贫路。还有一些贫困户在游客集中区域卖起了小吃,摆起了地摊,收入大幅提高。 一块红丝砚传承千年文化,一把工笔刀带动脱贫致富。青州市邵庄镇以青州红丝砚制作技艺为依托,成立“红丝砚扶贫工作站”,帮助有意愿的贫困群众学习掌握制砚技艺,带动就业增收。建设“红丝砚扶贫就业工坊”,实现“扶贫工作站、贫困人口、传习中心、手工作坊、制砚企业、研发基地、行业协会、博物馆”八大对接,全面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截止到目前,培训加工和经营红丝砚的人员超过3900人,涌现出中国文房四宝制砚大师3人,省级技艺美术大师、省级制砚艺术大师13人,相关产业年经营收入近亿元。目前邵庄镇424户贫困户中依托红丝砚产品加工脱贫率达48%。该镇先后在石鼓岭、范家林等5个省定贫困村建立了十余个传习场所,每村带动就业百余人,年人均增收超过1万元,极大地带动了经济发展,现区域内贫困人口已全部实现脱贫。 同时,为规范红丝砚制作技艺,发展和壮大红丝砚产业,邵庄镇因势利导,成立了红丝砚行业协会,带领经营业户守法经营,抱团发展。目前已培训红丝砚雕刻经营人员一千余人,带动旅游服务业年增收入上亿元。
依托诸城绿茶技艺 发展茶园三万余亩 9月4日,在位于诸城市南部山区的桃林镇的颖青茶厂里,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诸城绿茶技艺”传承人赵永青正在一个大锅前炒制茶叶,一阵清淡的茶香扑鼻而来,让人沉醉。 赵永青是国家级评茶师,从15岁开始随父炒茶,三十多年坚持手工炒制。茶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传统技艺,因地制宜充分提炼出绿茶中丰富的营养物质是诸城绿茶传统手工炒制技艺的核心。“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叶炒生了,锁喉,严重的话会对胃造成伤害。炒熟了,才会充分发挥它的功效。 不同于西湖龙井,受海拔、纬度影响,诸城绿茶的叶片厚度要高出杭州1倍多,所以绿茶的炒制方法也完全不同。赵永青传承和研究了诸城绿茶特有的炒制手法,并制定出《诸城绿茶地方标准》,联合茶农成立诸城市茶叶协会。赵永青的手艺赢得了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她于2018年受文化部非遗司邀请在恭王府进行潍水文化宣传月炒茶技艺宣讲,在北方绿茶行业里她是唯一的一位。除了制定行业标准,她还不断开课授徒,把自己的手艺进行传授,带动更多的当地农民种好茶、炒好茶、卖好茶。 正是因为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种植诸城绿茶,又有像赵永青这样掌握诸城绿茶炒制宝贵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大力相助,诸城市桃林镇立足自身区域优势,坚定“非遗+扶贫”发展思路,凝心聚力壮大以诸城绿茶制作技艺为核心的“诸城绿茶”产业,赋予传统绿茶产业强大的文化基因,蹚出了一条非遗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子。在实际管理中,按照“建管并重、有序发展、高标准建园、标准化管园”的要求,积极推动茶叶种植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目前,诸城市已发展茶园3万余亩,种植14个品种,专业种植村达37个,年产茶叶750万公斤,收入超过9亿元。同时设立扶贫爱心岗51处,27个产业扶贫项目累计实现收益超过350万元。全镇绿化面积达到64.8%,在脱贫致富的同时以产业化发展带动环境保护,真正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非遗扶贫振兴乡村 积极促进劳动就业 我市贫困村有337个,主要经济来源是种地、养殖和在厂办企业或外出打工收入,居住在省定贫困村的县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8人。最近几年,我市充分发挥民间传统工艺优势,积极促进产业发展和劳动就业,不仅建立了非遗职业教育实践基地,还开拓了针对听障学生的传习、研学、生产、销售一体化的职业通道,帮助全市发展传统工艺类企业和家庭作坊1847个,年产值205.96亿元,安排就业总人数4.9万人,其中妇女1.8万人,残疾人千余人,其他困难群众1260人。 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非遗扶贫是文化扶贫的一种,非遗作为本土、活态、优质的文化资源,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非遗扶贫,对于乡村振兴有着特殊重要意义。非遗作为本土的、活态的乡村文化,深入地融入我们的生活环境,有着比外来文化更强大的基因,也更适合建构村民的文化认同。以“非遗+”文化扶贫为核心的发展路径,在贴合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守艺创新,积极融入各个领域,以非遗赋能的形式开拓新的发展方式和方向,在创新中实现技艺传承,在拓宽呈现载体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苏发展。 针对我市非遗技艺丰富的特点,我市还通过传承人群培训、技术职称评定、赛事荣誉评选、市场经济引导等方式,形成了传承人群社会激励机制,一系列的举措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了非遗传承的队伍中。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