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金鹏以潍北盐民抗战故事为背景创作小说,已完成初稿 家住滨海区40岁的文化工作者毛金鹏是一名“盐三代”,近年来,他致力于潍坊海洋文化、渔盐文化以及潍北红色文化的史料搜集和整理。9月13日,记者了解到,毛金鹏创作的长篇小说《烽火盐都》已经完成初稿。该小说讲述了潍坊北部沿海地区的红色抗战故事,展现了潍坊的海洋渔盐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填补了潍坊本地该类史料文化的空白。 热爱渔盐文化 创作盐民故事 1980年出生的毛金鹏是寿光人,是一名“盐三代”。他的爷爷、父亲和他都曾在羊口盐场工作,因此他对我市北部海洋渔盐文化满怀热情。 据毛金鹏介绍,长篇小说《烽火盐都》就是以潍坊北部沿海地区厚重的海盐文化为底色,以发生在红色“渤海走廊”交通线上的抗日战争故事为素材,通过小说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北部沿海一方热土的人文画卷。 毛金鹏从小就是个“书痴”,从儿时的小人书到各种题材小说,经常一看就停不下来。参加工作后,他更是读书成癖。1997年,毛金鹏来到山东海化羊口盐场,从事体力工作,收入并不多,但他每月总会拿出一半收入买书。他利用业余时间坚持看书、写作、投稿,希望通过写作改变命运。不久,他从盐工转到企业的文字岗位,随后进入事业单位工作,成了一名文化工作者。 “我发现很多县市区都在挖掘自己的文化史料,而滨海区的文化历史却几乎没有相关的史料。”说起挖掘滨海文化等史料的初衷,毛金鹏表示,滨海区的海洋文化源远流长,沉淀了大量的“矿藏性”文化资源。由于历史原因,这里常常被人们称做“文化沙漠”。“我在走访搜寻史料线索时,很多当地人希望能够将本土历史文化记录下来,一代代传承下去。” 奔波搜寻史料 “跑废”一辆车 从2014年年初,毛金鹏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搜集滨海本地的文化史料。毛金鹏走农村、进社区、访万家,多方查证,足迹遍布村村落落。 “滨海地区五十多个村庄以及寿光、寒亭北部的地区村镇,我几乎都走遍了。”毛金鹏表示,通过与村里老人们交谈,他了解到不少村史。有的时候,他在饭桌上听到一点史料线索,会马上放下碗筷,顺着蛛丝马迹去搜集线索。 不仅多次走访潍北地区了解村史,毛金鹏在动笔写《潍坊滨海烽火》《烽火盐都》两部反映滨海人民抗战时期书作之前,他还赴北京等城市,拜访抗战期间的滨海籍老兵,听他们回忆抗战期间发生在滨海的故事。工作之余的毛金鹏不是在寻访史料,就是在寻访史料的路上。由于常年奔波,他的私家车提前“退休”了。 这些年,毛金鹏致力于海洋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滨海地方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将滨海文化的蛛丝马迹归撰成文,写就了多部作品。 整理出版成书 填补史料空白 有了丰富的史料素材累积,2014年年底,毛金鹏完成了滨海区首部历史文化著作《潍坊滨海史话》创作。随后,他又启动了《潍坊滨海传说》《潍坊滨海春秋》《潍坊滨海烽火》的创作。2015年4月,完成《北海撷英·海神妈祖在潍坊》社会课题,丰富了地方历史文化内涵,填补潍坊妈祖文化史料空白。他编撰整理的书籍大多是自费出版,前前后后已经花费了十几万元。 “之前整理出版的书大多是文史资料性质,没有创作过小说。”毛金鹏表示,2015年看了两篇有关潍坊抗战时期的短篇小说后,他有了创作一部展现滨海渔盐文化和红色文化长篇小说的想法,将此前搜集到却无法整理进史料性书籍的故事融入其中。有了想法,他立即开始构思、搜集资料,2019年5月动笔。 截至目前,毛金鹏的首部长篇小说《烽火盐都》初稿已创作完成,全书18万字。 展示海盐文化 再现抗战往事 毛金鹏表示,文学来源于生活。他在为创作《烽火盐都》走访时,听到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潍北民兵抗战故事。“在创作时,我经常一边写作一边流泪。”他写作提炼故事的时候,时常被再次感动,对当年浴血奋战、守护家乡的人充满了敬意。 毛金鹏白天上班,晚上写作。每天写到凌晨一时是家常便饭,写到精彩情节处,甚至会熬通宵。有一天晚上,在写到潍北民兵队伍遭遇敌军,一个年轻的民兵被敌人杀害,村民帮他下葬的情节时,他一口气写到了凌晨四时。为了不打扰到家人休息,他回屋睡觉时没有开灯,摸黑往床边走。没想到判断失误,一下子躺在了床沿上,重重地摔倒在地。第二天,他强忍酸痛继续伏案创作。 “目前正加快进度写书,计划明年出版,力争早日与读者见面,让后人了解滨海的红色文化。”毛金鹏说,该书作为自己向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献礼,展示了潍坊的海洋渔盐文化和红色文化,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很有意义。 本报记者 隋炜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