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部门联合发文,从多个方面对研究生教育提出要求 本报综合消息 学位论文作假将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紧缺人才、建立师德失范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9月22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门召开发布会并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多个方面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要求。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我国累计培养了超1000万博士、硕士,今年在学研究生将达到300万人,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严把入口关、严把过程关、严把出口关,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加大分流力度,加强学风建设,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倒逼学生潜心治学。”洪大用表示,要坚决确保学位授予的“含金量”。 《意见》提出,严格规范培养档案管理,探索建立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校际馆际共享机制,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扩大学位论文抽检比例,提升抽检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对无法保证质量的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撤销学位授权。对问题严重的培养单位,视情况限制申请新增学位授权。 洪大用表示,将从教、学、评、管四方面杜绝学位“注水”:导师要以身作则,秉持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将更多时间用在育人上,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教育部将出台《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依法依规建立师德失范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学生要有学业的投入,要严格执行学业过程规定,认真落实学习的各环节;在毕业审核、论文答辩各环节,相关评审专家要真正硬起来,切实负起责任;要加强管理规则的进一步完善,加强学位论文抽检,加强对各个培养单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检查,同时健全处理学位“注水”、学术不端行为的机制,推动分类评价,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学科和不同层级的学位,制定更加科学的评价标准。 《意见》对导师队伍建设也提出了要求。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育人实效等将纳入导师评价考核体系。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给负责任的导师撑腰。 “导师既是学生的学术导师也是人生导师,研究生不简单是学生的身份,也是导师的合作伙伴。”洪大用介绍,教育部即将出台《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依法依规建立师德失范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 发布会上,洪大用还介绍了教育部研拟的“十大专项行动”,以确保《意见》及时落实、取得实效,更好地发挥指导督导引导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