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人文潍坊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人文潍坊

第02版
人文潍坊

第03版
人文潍坊
 
标题导航
李存葆甘为老乡奔忙
2020年09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存葆甘为老乡奔忙
  李存葆的部分作品
  李存葆



  李存葆老家是日照市五莲县,他所住的村子紧靠诸城,其宗族关系则属诸城“无忌李”,因此应算潍坊人。上世纪90年代,“风筝都”理事会每年开一次年会,他都是以“老乡”的身份出现,与潍坊的作家们座谈。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特别是对“北漂”的潍坊老乡,他总是尽力帮忙。
小说名扬海内外 将军心系故乡人
  李存葆是以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名扬天下的。该小说以多种语言译至国外,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军事题材的“经典”之一。李存葆从1970年开始在军界、文坛上摸爬滚打,一直没退伍转业。他最后的职务是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作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军界有两位最火的年轻小说作家,都是潍坊人,即李存葆和莫言,他们多次被请到潍坊参加文学活动。《风筝都》理事会每年开一次年会,一般选在春节前后,主要是瞅莫言和李存葆回老家探亲的机会,方便于请他们到场,给某项征文活动颁奖,顺便也与潍坊的作家们座谈一下。后来我退居二线,但联系并没中断。每年正月初二,李存葆照例要回五莲探亲,顺道在潍坊小聚一下。年复一年,他总是一身棉便装,看上去土里土气。他自己也承认,“我生性邋遢,不修边幅,友人谑称为连队司务长”(见李存葆《由“洗手图”所想到的》)。我也不习惯称他李将军或李院长,觉得还是呼之李存葆实在些。
  李存葆高个头、黑脸膛,有着军人的坚勇和山东人的朴厚。他在文艺界朋友很多,有的也介绍到我这儿来。譬如著名作家周大新,经他引线给《风筝都》寄来了稿件;画家袁武在潍举办画展,请李存葆主持开幕式,李存葆一到潍坊就把我拉去,并告诉袁武说:”这是我哥们儿……”
  李存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我不止一次请他给“北漂”的潍坊小老乡办事。我也知道有些大腕也曾受过李存葆的恩惠,也听说山东一些初出茅庐的作者经他帮扶后来还混得不错,但那些事他从不愿多说。
如椽巨笔写雄文 字斟句酌细推敲
  李存葆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前期主要是小说,后期主要是散文和报告文学。其十几万字的《沂蒙九章》在《人民文学》全文发表并获大奖之后,我关注着他的下一部巨制,希望能先睹为快。但他创作太过刻苦认真,绝不轻易出手。一直到1996年,他才给《风筝都》寄来了《鲸殇》的手稿。我读后拍案叫绝,心里既感痛快,又觉沉重,认定他在散文领域闯出了一条有别于余秋雨“文化散文”和张中行等“学者散文”的路子。于是急忙致电祝贺,并安排敲字排版。那时李存葆几乎每天一个电话,与我做文稿的校对:某页某行某字不行,必须改换为某字;某页某行标点不对,逗号必须改换为句号……然而,照他的意思改好之后,也许下一个电话又生变故,说不定句号又须改为逗号。他这样严肃认真的作家,我还是头回碰到。当然我心里还是佩服他的,因为即便一个小小的标点,也许能影响到文章的气韵节奏。
  李存葆在《风筝都》上还发表过《大河遗梦》《由“洗手图”所想到的》《沂蒙匪事》和《也说散文》。《也说散文》应该是学术论文,但丝毫没有教授们的学究气,通篇语言如诗如歌简直美妙极了。譬如这一段:“散文是讲究气、韵、趣、味的。气可以是狂涛飞瀑,也可以是平湖静波,总是宜正不宜邪;韵可以是晨钟暮鼓,也可以是蝉噪虫鸣,总是宜雅不宜俗;趣可以是武松打虎,也可以是云中观月,总是宜髙不宜低;味可以是熊掌鲍鱼,也可以是黄瓜土豆,总是宜醇厚不宜寡薄。因为散文不仅仅是茶余饭后的奢侈品,也不仅仅是一种花瓶式的点缀……”他这段论述直到今天我仍能背诵下来。
家乡美食难忘怀 笔下风物寄深情
  李存葆是个乡情很重的人。这至少可以从两方面看出:一、虽在外闯荡多年,可那口带“咬舌音”的五莲腔调一直改变不了;二、在其作品中总是“不经意”或“有意为之”地展示了潍坊地域的乡土文化。关于第二点,我首先注意到他发表在《十月》杂志上的那篇《渐行渐远的滋味》。该文讲到,包括潍坊南部在内的山东部分地区,“煎饼是一种标识性的食品”,而“摊煎饼是将原野上的粮和草,化为农家饭桌上美食的艺术劳作”。接着李存葆回忆起“二十年前,我的故乡五莲县与潍县同属潍坊市,潍县品种的萝卜,是乡人常种、常食之物”,而“潍县萝卜亦称‘高脚青’”“可熟可生可腌,还能制成果脯。我最喜欢吃的是用大缨‘高脚青’包的大包子”,而后是“在农圣贾思勰的故里寿光掀起了一场农业的白色革命”,“我们不得不佩服寿光父老的天才的创造,是他们将春、夏、秋的生命奇迹,在冬日里的大棚内一一汇集和演示”。这难道不是“谁不说俺家乡好”式的对潍坊物产的赞美吗?
  如果说《渐行渐远的滋味》写的是美食,那么《我眼中的老龙湾》展现的则是胜景。这篇散文他以诗性的语言赞美了老龙湾的泉、竹、柳、鹭和中华鲟,然后以哲学家的口吻慨叹:“我在穿越了时光的隧道、历史的风尘仍在美丽着的老龙湾里,所见到的一泉一池,一竹一柳,一草一木,一鸟一鱼,仿佛都在向我诠释着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按说李存葆走南闯北所见美景不少,但形诸文字的并不多,只有《我眼中的老龙湾》《最后的野象谷》《呼伦贝尔记忆》《龙城遐想》等寥寥数篇。《龙城遐想》洋洋四五万言,在单篇散文中算得上长篇巨制了。我认为这不是一部纯粹的文学作品,而是有关恐龙的百科全书。其科学引证的严谨,谋篇布局的宏伟,透视的尖锐,思考的深邃以及语言的张力等等,莫不使人喟叹服庸。然而说实话,我读后最先想到的,倒不是这部作品文学价值如何,而是作者对诸城对潍坊深挚的爱,对“地方文化”研究的巨大贡献。诸城不是世界闻名的“龙城”吗?“倘若把中国近百年以来对恐龙的发现、挖掘和研究喻作一部卷帙浩繁的史诗,那诸城大量恐龙化石的产出则是这部史诗中最绚丽多彩、最扣人心弦的章回”(《龙城遐想》)。毫无疑问,《龙城遐想》就是目前我所见到的最漂亮、最深刻、最有分量的宣传文章。这样的文章我做不出来,甚至没想到要做,可李存葆悄悄地来到诸城做调查,然后闷声不响地做出来了。
  诸城的有识之士认识到《龙城遐想》对于地方文化的重要意义,于是策划以它为头题,编撰一部“诸城山水人文散文集萃”。经诸城市委宣传部同意并列入工作计划,诸城地方文化研究会等单位有关同志积极运作,这部文图并茂、印制精美的大书于2019年10月出版面世。是岁冬月,诸城市举行《龙城遐想》发行仪式,李存葆应邀出席。我们老友见面,激动之情莫可名状。我夸奖他是传播“诸城龙文化”功勋卓著的“志愿者”,而他认为责无旁贷,因为他故乡那个村子离“龙骨涧”只不过十公里,实际上他是“把汗水洒在自家的土地上”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