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看点
 
标题导航
仰望与倾听的美好
生命的密码,文学的故乡
留存即将消失的行当
2020年11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留存即将消失的行当
——读《最后的耍猴人》



◇于国源
  《最后的耍猴人》是摄影师马宏杰用12年时间,跟拍中国最后一代民间耍猴艺人在全国及边境地区行走江湖的故事。作者跟着耍猴人一起四处游走,一起扒火车,一起卖艺,和猴子一起打地铺露宿。本书记录了耍猴人这个特殊群体的家庭生活,也记录了他们上当受骗、倾家荡产、被刑拘的各种离奇遭遇,通过一个特殊的群体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现状与变化。
  摄影对当下的国人来说是一个门槛很低的艺术,买一台数码单反,拍拍远处近处的美景,就可以称自己为摄影爱好者了。近年来我也关注过很多摄影大师的作品,但看了马宏杰的《最后的耍猴人》,我依然有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因为马宏杰拍摄的不仅是照片,而是人生,是我生存的广袤大地上,最渺小人们的最卑微的人生。
  耍猴人是一群我们曾经见过却又不太了解的人,马宏杰跟随着这群边缘化的群体一起体验了行走江湖的艰辛与无奈,用影像和文字记录他们挣扎着生存的人生——这些人离开家乡到全国各地卖艺赚钱,他们的交通方式是扒火车,在敞开的火车上,他们和货物挤在一起,有时候火车急刹车,货物把人挤成重伤,有时候从火车上掉下去致残甚至失去性命。扒火车的危险和饥寒交迫只是开始,耍猴的过程中他们还会收到假钞,受到一些人的羞辱和打骂。然而,他们却在辛酸又艰难的生活中坚守着传统手艺人的执著与道义。他们扒火车的时候,从不去动货车上运载的贵重物品;他们辛苦地演出猴戏,即使收入微薄到无法果腹,也不愿行乞和偷盗;他们一路上还会经常帮助其他遇到困难的人……刚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对耍猴人的生活充满同情,更深入地读下去,我的同情转为理解和尊重:他们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都是为生活而忙碌着的人,虽然受尽阻碍和误解,却从来不缺少尊严和人格。
  几年前我去云台山旅游,在山顶的小广场上见到了耍猴表演,严格说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江湖耍猴人。出于所谓的人道主义情怀,我对于耍猴人对猴子的虐待无比愤怒,甚至想到举报他们。读过《最后的耍猴人》的我对人与猴子的关系有了新的理解。对于耍猴人来说,猴子就像家人一样,特别是当我看到杨林贵驮着疲惫的猴子,小猴子会拱“妈妈”的奶,会搂着家里的小孩子睡觉的时候,至少释怀了我认为耍猴人缺少同情心的执念。
  耍猴这个行当和很多物种一样会无法避免的消逝,对于曾经存在的一群人、一群人的生活方式,见证、留存就是最大的价值。马宏杰没有谴责和评判,他的《最后的耍猴人》只是真实地记录,着力刻画乡土社会的原生态,又并非匍匐于尘埃中同生同灭,而是一种静水深流的救赎。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