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淀,沂山域内产生了众多文化形态。在封建社会,镇山文化逐渐成为国家政治层面的庙堂文化。著名的齐长城复线位于沂山东麓,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沂山还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和道教名山。朝廷御祭有植树的习俗,历代名人也多有效仿,且一直沿袭至今。 炎帝遍尝沂山百草 青铜遗存彰显辉煌 沂山文化的曙光,当属东夷文化。从域内发现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众多文化遗址看,在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前期,沂山文化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许多地方的文化形态环环相扣,传承有序,足以证明东镇沂山一直是人类聚居区,无论是气候、环境、水资源、食物资源等方面,这里都是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 在东镇沂山,民间广泛流传着神农炎帝来沂山遍尝百草、开辟天麻园,留下神农庐、神农溪。黄帝封沂山、禅丸山,曾居轩辕谷,以及尧舜禹的众多民间传说和由此衍生的地名,增加了沂山史前文化的厚重,为沂山一步步成为天下第一镇山埋下了草蛇灰线。无论是舜帝的肇州封山,还是大禹划九州,都奠定了沂山镇山文化的基础。 进入奴隶社会后,从域内发现众多的青铜文化遗存,尤其是一些铸造精美、体量较大的青铜器看,沂山应是国家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作为国之重器的鼎彝,不为平民布衣日常所用,而是统治者身份的象征,是社会上层人物的专属品,可见沂山在当时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千年积淀文化多彩 儒家文化贯穿其中 继东夷文化之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沂山域内产生了太多的文化形态。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在东镇沂山众多的文化形态中,最具闪光点的当数镇山文化、齐长城文化、红色文化和非遗文化。此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旅游文化、慈善文化等众多文化形态,都是沂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几千年国家、帝王、先贤和普通百姓对镇山的尊崇、祭祀、游览、歌颂、索取中,积淀形成了厚重的镇山文化。它包罗万象,既有国家、帝王对国运的祈祷,对国是的昭告,也有社会贤达、文人墨客对国家的期盼,对政治的褒贬,对祖国山河的歌颂,更有黎民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热切盼望。 在镇山文化中,充溢着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千姿百态的世俗文化等诸多文化元素,但作为历代封建王朝正统思想的儒家文化,自始至终像一根红线贯穿其中。从表面上看,封建帝王或朝廷重臣在天时不顺、地道欠宁、旱暵水灾、兵燹战乱时,致祭东镇沂山,祷告祈福,其实,这是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安抚民心、体现仁政、凝聚社会各阶层共识的一种有效的统治手段,而绝不仅是迷信、厌胜的法事。而镇山高峻,气候独特,朝廷祭祀,民间祈福,尤其是祷雨祈晴,常常应验,更增添了东镇沂山的神秘性,放大了镇山的灵气光环。历代王朝对镇山的诏祭,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阜民生安地德”。而帝王大臣的莅临,安抚了民心,了解了社情民意,同时游览了高山广水,愉悦了心情,开阔了视野,留下了诗词美文、故事传说,增加了镇山的文化底蕴。而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前进的动力,对镇山文化的产生、发展和繁荣,更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进入封建社会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沂山文化发展进入繁荣时期,尤其是沂山文化中的镇山文化,逐渐成为国家政治层面的庙堂文化。自汉武帝始,历朝历代对东镇沂山增封有加,祀典不绝,随之御制祝文碑、诗文碑越来越多,渐渐形成了名闻遐迩的东镇碑林。 随着中国五行观念的逐步形成,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的格局渐成定式,朝廷对岳镇海渎的登封诏祭逐步成熟并成定制,使得东镇沂山在国家的政治地位更加巩固和提升。从东镇庙现存的古碑碣中,可以窥见历代朝廷对东镇沂山的虔诚和尊崇。 长城锁钥千古雄关 齐鲁文化交相辉映 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长城,有“世界壁垒之父”的美誉。 1987年,齐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全长619公里,其中在沂山境内达五十多公里,著名的齐长城复线位于沂山东麓,千古雄关穆陵关和铜陵关分列沂山东西两侧,战略地位突出。尤其是穆陵关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关隘,在历史上发生过许多著名战事,许多历史文化名人也慕名而至,凭吊怀古,写下了许多诗词名篇,留下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齐长城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防御自保、不尚外侵的民族特性。作为横亘在齐鲁两国之间的防御设施,到公元前221年,随着秦统一中国大业的实现,它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但直到2200年后的今天,它仍然是齐鲁大地上的一条重要的人文地理分界线,长城南北风俗各异,方言差异明显,值得有关专家学者关注和研究。 因东镇沂山地处齐鲁接合部,深受两种文化的浸淫,齐鲁文化交汇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直至今天,沂山人民既思变革、尚兼容、重发展,又守规矩、尚仁义,求稳定,齐鲁文化完美地统一在当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中。 几千年传承和嬗变 沂山文化形态多样 沂蒙烽火抗日悲歌 老区人民功不可没 红色文化是沂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38年初,毛主席代表党中央发给一一五师的电报中,明确要求他们“深入敌后,建立沂蒙山抗日根据地”。至此,“沂蒙山”一词首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沂蒙山地区逐步成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革命圣地。随后沂山支队、东镇中队等一系列抗日队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建起来,成为沂山地区抗日救国的中坚力量。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沂山人民跟随共产党,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民族独立,翻身解放的革命洪流中去,他们送子参军,积极支前,奋不顾身,妇女在家碾军粮,做军鞋,夜以继日,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他们还利用快板、小唱、渔鼓、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宣传革命,讴歌英雄,鼓舞斗志,创作了一系列反映革命战争的优秀文艺作品,成为沂山红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解放战争期间,孟良崮战役之后,华东野战军驻扎沂蒙山区进行休整,陈粟司令部曾设在沂山东麓的后唐家河村。当时人民军队官兵一致,纪律严明,拥政爱民,军民鱼水情深的的故事,直到今天还在民间流传。临朐作家马同秀于1979年据此创作的《陈毅打场》,1982年5月获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的全国优秀剧本奖。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排练并在全国、全军巡回演出,获得一致好评。
佛道两家和谐相处 宗教文化衣钵相传 东镇沂山作为享受朝廷祭祀的名山,加之其山清水秀的优雅环境和重要的战略地位,自然吸引着大家名流慕名而至。其中,高僧大德、羽冠仙道更不会放过讲经传法、奉道事玄的良好机遇,他们来到东镇沂山设坛讲经、广收弟子、修庙宇、设法会、做道场,传播和弘扬宗教文化,在沂山留下了丰富的宗教文化遗存。其中建于东汉章帝元和元年的法云寺,是山东境内最早的佛教活动场所。其后明道寺、白玉庵、柳泉寺、朝阳寺、青竹庵、凤阳寺等寺院庵堂遍布沂山境内,留下了石屋、石佛造像、歪头崮救苦观音摩崖造像等佛教文化遗存。1984年挖掘的明道寺遗址,出土了200余尊佛教造像和舍利塔壁记,印证着东镇沂山佛教文化曾经的辉煌。 沂山自西汉元封年间,就有道人在朝阳洞炼丹传道,李少君、和君实、张丹诚、寇谦之、王知远、丘处机、王守静、吴宗显、李希安等著名道人都在沂山留下仙踪,朝阳洞、泰山祠、玉皇阁、碧霞祠、福神庙、长春亭、东镇庙等道家庙观散落沂山。 明末清初,东镇庙知庙道士赵守身在《东镇述异记札》中,对当时沂山宗教场所和重大事件有较为详尽的介绍。佛道两家在沂山和谐相处,各有所为,增加了沂山的宗教文化底蕴,使沂山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和道教名山。 生态文化源远流长 古树名木保护较好 生态文化在东镇沂山占有重要地位。在持续不断的朝廷御祭和地方有司例行的春秋致祭中,主祭官和陪祭人员在礼成之后,多有植树纪念的习俗。名人登山,也多效仿,所选苗木多为名贵树种且高大挺拔,留存至今者,大都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底蕴,成为人们重点保护的古树名木。 这些古树名木,大多散落在法云寺周边的沂山中部地带。在东镇庙现存的七株古树中,每株古树都凝结着许多历史文化信息:宋元银杏伉俪情深,揽子入怀;三歧古柏,枝桠三分,树叶迥异;汉柏若吼,声闻数里,朝廷祭至;铁柏似铁,锤之铿锵;宋柏若凤,展翅于飞;元柏挺拔,卓尔不群。古祭台南侧郁郁葱葱的唐槐,更是传奇:它是唐朝工部尚书尹思贞奉旨代祀沂山时亲手所植,千年生发,根深叶茂,荫可竟亩。可惜自1974年始,长势见颓,枝叶枯黄,两年后竟寸芽不发,枝杈干枯,庞大的树冠,经不起多年的风雨摧残,最后只剩下孤独的主干。经过了十年的涅槃沉寂,直到1985年东镇庙碑林复立时,它竟然萌芽舒枝,枯木逢春了。 官宦名流,多喜植树留念,平民百姓每逢喜事也大都植树志喜,先人谢世,孝子贤孙常在墓地栽植松柏,借以慎终追远。植树造林,不仅美化环境,改善气候,还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直到今天,民间仍流传着“待要富,多栽树”的农谚。 东镇沂山曾立有数幢律令禁约樵采碑,是历代朝廷或官府为保护东镇沂山林木而立,具有法律效力,任何人等,不得违反。古树名木在当地人们心目中,是神圣的,是有灵气的。正是基于人们世世代代对树木的敬畏和爱护意识,沂山的古树名木大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即使是在动乱年代和生活困难时期,人们都自觉地保护古树名木,发生的一系列与之有关的故事传说,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民间艺人变废为宝 石雕根雕形成产业 一代代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民间艺人,慧眼独具,善于化腐朽为神奇,把很多普通的石料、枯树桩,经过雕琢、打磨,创造出一件件活灵活现的艺术品。沂山石雕、根雕作为非遗文化中的传统技艺,在沂山周边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一件件作品,带着泥土的芬芳,走出沂山,进入著名博物馆、展览会。这个行业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着眼变废为宝,不用新料,这在客观上保护了沂山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沂山生态文化的发展。 临朐县文化和旅游局以及临朐县文化馆的各位领导和专家深入沂山,亲临一线,组织有关人员,挖掘整理非遗文化,同沂山风景区管委会和临朐文旅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努力,为沂山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付出了大量的艰辛劳动,目前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一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两项和若干个县级非遗保护项目,为挖掘、传承沂山非遗文化,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