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清池街道常住人口增长四倍—— |
破茧成蝶 旧村变新城 |
|
|
“十三五”以前,高新区清池街道还是典型的农村模样。如今,潍安路两侧现代化建筑林立,口袋公园四季有景,产业新高地聚集“吸金”效应,常住人口从五年前的两三万人增长到现在11.5万人。从村到城的转变,清池街道仅仅用了5年时间。 近年来,清池街道以拆迁净地腾出发展空间,以管理向服务转型进行城市管理,在普惠民生上久久为功,为新型城镇化这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供了一种极具辨识度的解法。 拆迁净地入驻项目 “过去,我们这里是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普通砖瓦房,虽然离城区近,但没有城区的样子。”高新区清池街道王家侯孟社区党支部书记韩洪江介绍。而今,这个社区已聚集了包括潍柴集团在内的大企业。 只有39平方公里的清池街道资源禀赋并不出色。腾出发展空间,换来新的产业、新的体制和新的增长方式,这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作为高新区重点项目建设的主战场、主阵地,清池街道干部全员上阵,围绕重点项目转,吹响了全区高质量发展“冲锋号”。 2020年街道创新提出“项目有专班、立项即督查”“一周双调度”“验收销号”三项工作机制,一个月时间完成了高一路道路工程、联东U谷二期等产业项目及基础设施项目民事清障工作,完成数量居高新区首位。 拆迁净地,拆出了清池发展底气,也拓出了未来机遇与空间。 在过去的旧厂房和农田上,一批批大项目拔地而起。新加坡华德集团在高新区签下了总投资133亿元的两大项目,潍柴国际配套产业园、华丰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基地项目等项目集中开工……棚改拆迁为高新区腾空土地二千余公顷,为重大项目建设腾出了空间,有力推动潍柴、歌尔等骨干企业的发展。 “实践证明,我们以拆迁清表和棚户区改造为总抓手,统筹推进项目包靠、产业发展、城市提升等各项工作,抓住了加快发展的‘牛鼻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果。”街道党委书记牟海滨说。 从高跟鞋到平底鞋 在清池街道,不仅辖区的“颜值”焕然一新,其城市管理内涵也不断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自高新区城市管理职能下放以来,清池街道党建引领抓治理这一总目标,构筑街道党委、城市社区党委、村改社区党支部以及楼栋党小组“四级网格”;创新成立全市首个街道层面的物业服务联合党委,在12个城市社区党委下分别成立物业服务联合党支部;通过“党建+城管”,丰富社区治理内涵,成立包括社区、城管、物业工作人员在内的12支社区城市管理队伍,每天3次常态化巡逻检查。 “街道女同志多,但是穿高跟鞋的不多,穿平底鞋的多。”街道干部刘霞介绍,所有干部主动下沉一线,完成从机关干部到社区网格员的转身。从高跟鞋到平底鞋的转变,让城管工作更接地气、贴民生。 在永春社区,怡和第一城商业园区的沿街门店占道经营、车辆乱停过去屡禁不止,如今却整齐有序。“关键是理念的转变,我们实行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变管理为服务。”街道城管办工作人员高峰介绍。 清池街道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将辖区每一条街巷、每一栋建筑、每一处门店、每一个集市都纳入管理之中,确保全覆盖、无缝隙。 干部用心用情,居民也树起了“主人翁”意识,主动参与城市管理工作,自觉遵守市民规范和社会公德,“品质清池”成为街道干部群众自觉维护的金字招牌。 小实事累积成大民生 “还住平房时,空调得一开一整天,电费高不说,还不管用。现在上了楼,屋里暖和的睡觉都不用盖棉被,一条厚毛毯就能过冬。”张营社区居民李蔡凤说。 冬季供热是一个点,折射出清池街道温暖的民生底色。 与此同时,张营社区引入社会物业企业入驻小区,社区党委帮助物业企业收取物业费,物业公司降低收费标准至每平方米0.2元。社区党委“党建+物业”,让辖区居民享受到了质优价廉的高标准物业服务。 搬迁上楼不种地,也有来自土地的收入。在辖区胶济铁路沿线,一个别具特色的“都市农场”样板蓬勃发展。王家油坊二社区党支部申请“强村贷”200万元,利用铁路沿线闲置的百余亩土地建设了王家油坊二社区都市农场,开起两家果蔬直营店,每年能为集体增收一百多万元,居民家门口就能务工赚钱,还有分红。 “我们不仅致力于让百姓住得好,还要让百姓过得好。”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梁松港介绍,今年街道把文化惠民作为重要工程,建成一批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满足市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 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年轻人在家门口有了更多就业机会,基础教育不断完善,就医更加方便……清池街道从细节做起,用小实事累积成大民生,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化到百姓生活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