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不透气的防护服、雾气朦胧的防护面罩、每次摘下都在脸上留下清晰勒痕的N95口罩……这就是每位进行核酸采样的医护人员的日常装备。临近春节,随着返潍人员逐渐增多,到各大医院进行核酸检测的人数大幅增加,为他们进行核酸采样的医护人员更加忙碌。1月24日,记者走近市中医院发热留观病房护士长郑萍萍,倾听她在核酸采样过程中的故事。
□文/图 潍报全媒体记者 王路欣 脱下防护服能喝两大杯水,她有了个外号“充电宝” 嗓音沙哑、腰部酸麻、防护面罩上有水滴滴落……1月24日上午,今年42岁的郑萍萍穿着厚厚的三级防护服在不停地忙碌,看着等待核酸检测的长长的队伍,她咬了咬牙,继续坚持着…… “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仰头张大嘴,发‘啊’的声音……”郑萍萍迅速地将一根长棉签伸进正在采样的市民口中,分别在两侧咽扁桃体和咽后壁上擦拭几次,然后又迅速地将棉签顶端放在采样管里。 “采样时不能犹豫,只有做到‘快准稳’,才能减少市民不舒服的感觉,采样成功率也才能提高。”郑萍萍说,他们这个核酸检测采集点一共有5名护士,平均每天每人采样200人次左右,她最多的一天采了约500人次。 他们每天上午穿上防护服,下午更换一套,平均每天要穿8个小时左右。虽然现在是冬天,但仍然浑身冒汗,期间不能喝水,也不能上卫生间。 郑萍萍告诉记者,其实,每位核酸采样人员都和她一样,穿上防护服之前就不喝水,为的是提高效率,减少采样市民的等待时间。尤其是最近,他们都比较忙,有时候中午也顾不上吃饭,一工作就是十多个小时。“每次采样结束脱下防护服,我都能一口气喝下整整两大杯水。”郑萍萍笑着说,同事们还给她起了个外号,叫“充电宝”。 既累又有风险,常遇市民将口水等喷吐到防护面罩上 对于核酸采样人员,除了工作量巨大,还面临较大的风险。部分采样市民咽喉很敏感,采样时会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还有的市民在采样时因为舌头位置不对,挡住了咽喉部位,他们往往要重复多次才能采集成功。采样过程中,常遇到市民将口水等喷吐到他们的防护面罩上。“我们采样时需要直接面对人的气道,将拭子深入采样市民的咽部,擦拭咽后壁、扁桃体甚至更深部位,一不舒服就会引起咳嗽、恶心、打喷嚏等,这些动作会有大量携带病毒的气溶胶喷出。”郑萍萍说,为此,她还要一边让采样市民放松,一边将拭子探入,控制好取样的深度和转动时间,确保一次性成功采样。 让郑萍萍印象最深的是,去年2月份在医院发热留观病房内,一名17岁的高中生因为发热前来进行核酸检测采样。当时她作为护士长要立即对其进行护理操作,取咽拭子、抽血气、打留置针……而在采集咽部拭子时,对方因为症状严重,喘憋明显,加上恐惧,因此采样时频频失败。她只好不断安慰这名高中生,并教其先戴着口罩练习深呼吸,好在对方很配合,终于完成了采样。 不仅如此,当时郑萍萍还发现这名高中生的父母情绪紧张、内心焦虑,她在与二人交流时,发现他们对近期行程的交代有所隐瞒。为此,她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耐心地与这名高中生及其父母沟通交流,安抚他们的情绪,最终在其积极沟通下,顺利地完成了流行病学史调查。 那名高中生和她的大女儿同龄,她看到那个孩子就想到了女儿。在随后护理这名高中生的过程中,她就像护理自己的孩子一样,事无巨细地去照顾、去关心。“其实面对疫情,患者和家属紧张焦虑也属于正常,但是我们作为护理人员,要用爱心去包容、化解,让患者和家属心安,帮助他们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郑萍萍说。 感觉最亏欠的就是家人 郑萍萍说,在与新冠病毒“近身搏斗”的近一年时间,她最亏欠的就是家人。去年市中医院组建发热病房,作为护士长的她带领14名护理人员连夜赶工,成功组建。除夕夜她仍在发热留观病房制订工作流程,并接收两名发热患者顺利入住。在休息室休息了几个小时后,正月初一早上7时,她又准时出现在了发热病房内。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我觉得最亏欠的就是丈夫和孩子了,但我丈夫也是一名医护人员,他非常理解和支持我。”郑萍萍说,去年在筹建发热病房时,她经常无法见到两个孩子,二女儿每次听到有人敲门,都会跑过去开门,为的就是能第一眼见到妈妈。 近期临近春节,返潍人员增多,前来做核酸检测的人也逐渐增多,来源地排查工作也较复杂,他们工作量巨大。上周郑萍萍的二女儿因疱疹性咽颊炎发烧,她一天也没有顾上去照顾孩子。“其实我们心里很清楚,作为一名医护人员,这是我们的职责和责任,我们会义无反顾地守好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道防线。”郑萍萍坚定地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