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时事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新春走基层
 
标题导航
东北低生育困局非朝夕可解
贵州省政协原主席王富玉正接受调查
电子竞技员最高可参评高级技师职称
分类广告
2021年02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北低生育困局非朝夕可解
研究实施全面放开生育政策需要配套出台的政策才是关键所在



  2月18日,国家卫健委答复全国人大代表《关于解决东北地区人口减少问题的建议》时表示,东北地区可以立足本地实际,探索全面放开人口生育限制,随后引发关注。20日晚,国家卫健委就答复再次作出说明,指出互联网上“东北地区将试点放开生育限制”“生育政策将全面放开”等推测,不是答复的本意。尽管如此,东北地区的低生育率问题仍是一个公共议题。
东北人口生育问题 已经存在好些年了
  总和生育率作为衡量生育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妇女,按照某年的生育水平或生育模式,平均每位妇女生育的子女数量。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要达到正常人口更替水平、保持上下两代之间人口的基本平稳,总和生育率一般要达到2.1,而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5以下,有学者把它叫作生育陷阱。”浙江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副教授姚引妹说。
  来看东北地区的数据:2000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为0.98、0.84和0.88,已低于1.0。十年后,2010年东北三省总和生育率进一步降为0.74、0.76和0.75,已经接近北京和上海两个直辖市的水平。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东北地区的人口问题不是两三年间才有的事情。“我们在关注东北经济振兴问题中发现,从改革开放以后,当地生育率就相对较低。”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成为排头兵的东北老大哥,1949年城镇化率已达到21.27%,1995年东北地区城镇化率达到49.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4个百分点。
  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宋丽敏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人才到东北参与经济建设,所以东北人口素质在全国来看也比较高。人口学上讲,一个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越高,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生育意愿就越低。因此,在没实行严格控制生育政策时,东北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了。也就是说,近几年开始成为公共话题的低生育率以及生育意愿的转变,东北地区早已有了切身体验。
  “经济发展会让人们享受到更加完善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随着孩子养育成本上升,孩子的效用下降了。而在社会的发展下,女性受教育水平增高,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在学业及工作层面,因此生育意愿比较低。”姚引妹说。
经济下行与人口负增长互为因果不断循环
  多重因素下,东北低生育格局已然显现。宋丽敏前几年在生育研究中提出了“生育意愿刚性”的概念。她解释称:人口的生育意愿一旦降低就很难提升,进而形成一种惯性,不愿再多生育子女。
  不容忽视的是,东北人口生育的雪上加霜更绕不开经济问题。此时,东北地区已经褪去老大哥的发展态势,进入产业转型的阵痛。
  2015年末,辽宁省常住人口相比2014年减少了9万;同时,辽宁也是2016年上半年GDP增速排名中,全国唯一一个负增长省份。
  国家卫健委此次在答复中也表示,东北地区人口总量减少,折射出的是区域经济体制、产业结构、社会政策等综合性、系统性问题。比如,随着资源枯竭和国家产业升级转型,大批年轻劳动力无法在本地找到满意的工作,只能流向经济更好、工资更高的地区。
  经济下行与人口负增长,互为因果,不断循环。
  根据《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2019年年末常住人口分别减少7.6万人、13.33万人和21.8万人。
  也就是说,东北三省一年减少了42.73万人。
不是东北独有的,已经成为全世界的问题
  东北低生育困境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目前的状况。此前,民政部部长李纪恒撰文表示,目前我国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
  “东北的人口问题不是个别现象,可能代表了未来的一个趋势,甚至可能不可避免。”陆杰华说,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人们的生育观念在变化,有的已经不把生育当作必选项。加上既往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导致家庭规模本就在缩小,人口虽然缓慢增长,属于惯性增长,短期内仍有很大体量,但人口的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陆杰华表示,现在看到的是东北三省,下一步可能是四川、重庆等西部地区,它们也有大量的人口外流。
  如何逃出低生育陷阱?已然成为一个公共议题。姚引妹表示,“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就此,她认为,国家卫健委提出,在一定基础上东北地区可探索实施全面生育政策的试点,可以理解生育政策包容性的一种体现。
  宋丽敏认为,养育子女过程中所放弃的人资资本投入和积累、影响职业升迁、影响休闲娱乐,挤占了大量时间、生活质量和职业成就,尤其是女性,损失更大,所以想法会更加减少。生育意愿低,不是东北独有的问题,而是全世界的问题。

发布配套的社会经济政策才是“关键所在”
  “东北地区探索放开生育限制”是否能起到“催生”作用?大家普遍持消极态度。
  “没自我、没时间、没钱。”哈尔滨的王莹(化名)直截了当地表示放开生育限制没有现实条件。
  经济压力是接受采访者们的共识。“目前东北的工资水平不高,但物价不低,要维持好一点的生活水平,多生孩子肯定负担不起。”王莹说。
  国家卫健委在答复中提到一点称,要“研究实施全面放开生育政策需要配套出台的文件”。
  姚引妹指出,与之配套的社会经济政策才应该是“关键所在”,从而解决不想生、不愿意生或者不敢生问题。“不敢生”的关键在于养育一个孩子的经济成本较高,住房、生产、抚养、托幼、教育等方面的成本都非常高,生育之后照顾孩子的问题面临一定的困境以及一些生育支持的公共设施。      据《新京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