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清明时节
 
标题导航
民国暖男梁启超
慎终追远读《祭拜》
好书推荐
2021年04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慎终追远读《祭拜》



◇于国源
  前些日子,我在一个旧书摊上看到了谢克平先生写的《祭拜》,虽是旧书摊上的书,却是全新的,翻看了一下便买下了它。
  清明是祭祖的重要节日,我们现在依然沿袭着很多先辈的习俗,却不一定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对这些习俗的源流更是懵懂。大千世界,祭拜的礼仪相当繁杂。因时空环境和民族的不同差异,又构成了各具特色的祭拜文化,综观中国历代各民族的祭祀,可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祭拜》一书为我们细说源流,考辨得失。对于有着“慎终追远”传统的中国人来说,静下心来读一读也是很有意义的。
  谢克平先生是位研究民俗的专家,在《祭拜》一书中,他对中国的祭拜风俗做了非常详尽的梳理,比如祭祀的由来、祭祀用品、民间主要的传统节日、佛道以及祭乐、祭文等,既有深入浅出的理论论述,又有深入民间做的大量调查。通过阅读,我们不仅了解了祭拜文化的变迁,也能从中看到人类物质文化的变化。
  在民间,我们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祭祀为什么会产生呢?在《祭拜》一书中,谢克平先生给出了答案:远古时代,人类在大自然中为了生存,要应对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为了能够享受到风调雨顺的气候,就开始求天拜地,供山神、祭河仙……由于天灾人祸,古时的人类寿命都很短,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只有不断地繁衍,因此出现了对生殖女神的膜拜。当然,对死去的人的追忆,怀念逝去的人的音容笑貌及曾经的功绩,似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感情。人们由对天、地、日、月、山、河、鬼、神的供奉及以后的不断发展所形成的一系列的活动,也造就了带有民族风俗的祭祀文化。
  祭祀文化也随着人类历史的变化不断发展变化,变化的不仅是形式,更有其中蕴含的意义。对于现代人而言,任何祭拜形式的核心意义是纪念,而不再是停留在“寻求神灵护佑”的认识层面上了,纪念的形式也与时俱进。比如,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网上祭拜,已成为传统祭拜形式的发展和有益补充。上香、点烛、献花、敬酒、上供品……现实祭祀活动中的内容一应俱全,只要轻点鼠标,然后敲键盘写追思留言,在动情的背景音乐中就能完成整个祭拜过程。作为民俗研究专家,谢克平先生非常赞同网上祭拜,甚至认为其将成为未来的主流殡葬和祭祀方式。
  夜色已浓,熙熙攘攘的街道也暂且安静下来,我坐在高高的26楼,合上了《祭拜》,在心底回望那一代又一代远逝的先人。也许,我们都需要静下心来读读这本书,这是一本学术书,却并不深奥,它是关于我们的祖先事和我们身边事的书。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