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乡据点”已成鸡鸭养殖场 |
中共昌邑县委曾在此展开情报战,扫除对“渤海走廊”的威胁 |
|
抗日期间,情报工作犹如人之耳目,健全情报网络是粉碎日伪“扫荡”的另一把利剑。青乡据点对“渤海走廊”构成极大威胁,面对这一情况,中共昌邑县委积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建立情报网络,加强情报工作。4月9日,记者一行来到据点、情报网点旧址进行探访,倾听军民合力抗敌的故事。 □文/潍报全媒体记者 齐英华 刘燕 王路欣 通讯员 张葆海 王鲁兵 图/潍报全媒体记者 巩建国 为拔除日伪青乡据点,组建武工队展开敌后斗争 4月9日,记者来到昌邑市柳疃镇前青村东南角一处水塘前,对岸就是青乡据点旧址,如今已经是鸡鸭养殖场,还盖起了三处瓦房。 “1941年5月23日,日寇侵占青乡南门外的曹家庄后,将曹家庄四十多口人强行迁走,占用民房四十余间,改造成炮楼据点。持有精良武器的日伪警备队在青乡东门外又建造炮楼,这个据点规模较大,村四面修挖了六米多深的护墙深沟,围墙上修筑地堡和射击口。”原青乡情报小组地下情报员林荣祯的玄孙林鹏飞说,当时青乡据点驻扎日军小队超过30人,伪军中队超过100人,伪盐警队超过40人,目的就是试图切断红色交通线——“渤海走廊”。 除了青乡据点,日军占领昌邑后,先后在各村镇安设据点达14处。为此,昌邑县委想尽一切办法拔除据点,扫清障碍。1942年11月,组建了二十多人的武装工作队,往来穿插于敌后,分合自如,行踪不定,与敌人展开各种斗争,还破坏公路、切断电话线等,把“治安区”的敌人搞得惶惶不可终日。 建立青乡情报小组,伪装商人套取传递敌人情报 1942年年初,中共昌邑县委以青乡党支部为核心,以党员为骨干,建立起青乡情报小组。 情报小组以经商形式布设了三处外线情报网点:一是后青村林珠辉家,林珠辉是当时青门镇(青乡、门八合称)伪镇长,真实身份是地下党员,他把家中伪装成杂货铺;二是前青村孙明德家,孙明德也是地下党员,将家中伪装成酒馆;三是前青村孙贵友家,伪装成饭馆。他们与敌人“交朋友”、拉关系,套取情报并及时将情报送出。 昌邑县委县大队还抓住据点初建时机,将青乡村十余名党员安插进据点内,从事不同职业,“结交”敌人官兵,获取情报后秘密外传。固定的总情报站每天及时将情报转送到独立营营部和地方县区机关。就这样,敌人的一举一动都置于县、区党组织和抗日武装的视野。 林荣祯密送准确情报,县大队成功设伏击毙汉奸 今年97岁的林荣祯是后青村人,1940年参加革命组织,1941年入党,退休前任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航海系副政委,大校军衔,退休后住在大连。在当时的青乡情报小组,他任地下情报员兼地下交通员。 据林鹏飞介绍,青乡情报小组成立之初,八路军山东纵队特务团政委、民运部副部长王云生和昌邑县各救会(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会长王培基直接与林荣祯联系。当时的情报小组内,后青村除了林荣祯外,还有林珠辉、林荣平、林荣仁、林荣豪、林凤辉等人,前青村则有孙贵友、孙明德、孙永恩、孙贵祥、孙永芳,大二甲村有徐怀安、徐怀灿、徐怀禄,青阜村有孙锡富、孙永彩。 1941年初秋的一天早晨,林荣祯和孙贵友把“高述亭(青乡大地主的儿子、汉奸)等人要去柳疃日伪据点开会,下午返回青乡”的情报,密报到县委和县大队。时任县大队大队长林瑞伍立即派出便衣小分队,在高述亭必经的曹家庄村东、柳疃至青乡公路旁的台田沟里秘密设伏。 下午2时许,高述亭等一行4人骑自行车从柳疃返回青乡,高述亭吹着口哨,摇头晃脑地进入了伏击圈。我军小分队队长一声令下,队员们一齐向高述亭开火。高述亭身中数弹,当场毙命。其他3人趁我军上子弹之机,丢下自行车仓皇逃跑。 高述亭被击毙的消息很快传遍昌北根据地及敌占区,极大地鼓舞了抗战士气,震慑了日寇及汉奸,为以后情报小组的工作铺平了道路。 抗战故事激励林荣祯后人,全力参与村史馆工作 “智取青乡盐警队、营救被捕干部群众、活捉李子阳等诸多战斗,都是由于情报准确及时,才取得速战速决的全面胜利。”林鹏飞说。 前青村、后青村,走出了以林荣祯为代表的一批抗战老兵,林鹏飞从小就听他们讲抗战故事,长大后也特别喜欢挖掘红色故事。 对村里的红色文化传承,厚植村庄红色基因,林鹏飞也是全力以赴。“对我们村而言,应该抓住当前国家重视红色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林鹏飞积极参与红色村史展馆工作,编辑红色题材的小故事,用剪纸形式展现红色故事,通过微信公众号、融媒体平台推介红色文化,每年组织烈士后代、革命后代祭拜烈士祠及烈士陵园。下一步,村里准备在原抗战旧址处设置标牌。 记者探访 情报网点村庄面貌大变样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前青村、后青村村庄面貌日新月异,道路通达,房前屋后有树有花,早已看不到情报网点的原貌。当年的情报小组成员林珠辉是后青村人,林鹏飞对他了解较多。在林鹏飞的带领下,记者一行人前往林珠辉故居探访。 林珠辉故居位于后青村中部偏南位置,木制大门上锁着一把铁锁。透过门缝向里可以看到,院子整修平整,摆放着农具,正屋有两间平房。“原来他家是五间房,现在拆得只剩两间了。林珠辉的儿子住在这里,不过现在在昌邑城区看孩子,平时很少回来。”林鹏飞说。 李家泊子据点已变成麦田 记者一行还探访了位于卜庄镇李家泊子村西的日伪据点旧址。如今这里已经变成一片麦地,在一些坑洼处仍能看到当时炮楼下方残缺的砖块、石块。东冢村村民李宗敬回忆道,他小时候经常来这附近玩耍,当时地上还有许多弹壳。 当年,敌人每次“扫荡”后,各据点的日伪军活动就大胆一些。1943年2月2日上午8时许,李家泊子据点的汉奸区长刘希玠带着二十余,押送4辆装有搜刮老百姓财物的大车去城里。昌邑县大队得到情报,预先埋伏在马疃和东石桥村附近并将其捉住,教训一顿后,有条件地将他和手下放回去。其中不少人后来给我军送过情报、发过传单。 1944年8月20日,昌邑县独立营在渤海第五军分区直属四连的配合下,对李家泊子日伪据点实施包围,驻昌邑城日伪军急忙增援。昌邑县独立营一连、三连、渤海第五军分区直属四连按预定方案设好埋伏,予以迎头痛击。李家泊子据点日伪军于1944年8月25日放弃据点,逃往昌邑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