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守初心的徐迈 徐迈在昌邑简易师范学校读书时,便立志发展教育。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利用家中南屋当教室,自己当老师,办起了学堂,让村里的孩子实现了上学的愿望。卢沟桥事变后,他参与编辑《抗战简报》,宣传救国救民。《抗战简报》被迫停办后,他与陈庆泉和齐文甫、陈厚基、王书范等奔赴延安,寻找革命真理。 腾屋创办学堂 教书不要工资 徐迈,原名徐绍鸿,1910年3月出生于昌邑柳疃太平集村一个以种田、织绸为业的富裕农民家庭。受母亲言传身教的熏陶,他自小养成了倔强好学、乐于助人的品质。他在村中私塾、村小读书时,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父母也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学业有成后,帮助父亲打理生意、扩大经营。 1927年,徐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昌邑简易师范学校。17岁的他背着简单的行李,第一次走出家门。在师范学校,他求知的欲望愈发浓烈,阅读了许多进步书籍。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慢慢懂得: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考虑,为更多的人去奋斗才有意义。从此,他立下发展教育的志向,决心让家乡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 1930年,徐迈从师范学校毕业后,看到村里大多数孩子因家贫而上不起学,就放弃了留在县城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他向母亲提出了开办“新式学堂”的想法,得到了母亲的支持。徐迈联系了村里几位开明人士,大家都觉得是好事,但教室、经费如何解决?徐迈毫不犹豫地提出,就用他家的南屋当教室,不要一分钱。就这样,徐迈和母亲很快腾出了自家的南屋,徐迈还拿出了多年的积蓄。学校终于办起来了,可穷苦的乡亲们没钱支付老师的工资,徐迈再一次站出来要求当老师,也不要一分钱。就这样,学堂办起来了,村里的孩子们终于实现了上学的愿望。
参编《抗战简报》 传播革命思想 1932年春,根据党组织安排,共产党员赵鲁人在柳疃“惠昌药房”主持召开第一次党员小组会,成立了由齐文甫等六名党员组成的党支部,开展党的宣传活动。徐迈听到这一消息很是兴奋,经常利用学堂向乡亲们讲授革命道理。 1937年7月,卢沟桥的炮声打破了人们的平静生活。军民奋起抗战的消息传到昌邑,立即在广大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但怎样抗战、如何救国,许多人都茫然不知所措。 北平沦陷后,昌邑柳疃陈家庄村在北平上学的共产党员陈庆泉回到家乡,与本村小学青年教员张乐乔、王书范商量筹办《抗战简报》。三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随即把多年的积蓄都拿了出来,购买了收音机、油印机、纸张、油墨等,还订阅了《抗战》三日刊等进步刊物,作为办报指南和抗战消息的来源之一。8月14日夜晚,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三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一直忙活到天亮,第一期《抗战简报》终于印完了。早饭后,他们去柳疃街散发时,正逢柳疃大集,300多份《抗战简报》很快被争抢一空。随后,《抗战简报》增印到500多份,散发由柳疃扩大到龙池、夏店、城关、围子等大半个昌邑县。陈家庄小学也因此成为昌邑北部抗日救亡运动的宣传中心。 就在陈庆泉等积极编印《抗战简报》时,我党又派了一些党员干部和大批青年学生打入韩复榘第三路军政训处办的“抗战部训练班”,去做中下级军官的工作。国民党昌邑县政府也举办了“抗战干部训练班”,并分配给柳疃区两个名额,陈庆泉和张乐乔利用关系参加了训练班。 陈庆泉和张乐乔走后,齐文甫、徐迈等人接过了办报的重任。齐文甫,龙池齐西村人,曾任龙池区育才小学校长。九一八事变后,他辞掉校长职务,变卖了家产,到柳疃开办了“周纪车行”,暗中从事革命宣传工作。他身上经常穿着补丁衣裳,脚上穿双牛鼻子鞋。国民党党员齐东野讥笑齐文甫是“庄户孙”,他就以“庄户孙”自称,久而久之,“庄户孙”就成了他的代号。接办《抗战简报》后,齐文甫与徐迈等人力求在可读性上下功夫,除转载重要消息和刊登抗日歌曲外,齐文甫干脆把“小言论”专栏改名为“庄户孙话”。文章短小精悍,文笔泼辣,挞伐日寇侵略我国的罪行,抨击蒋介石消极抗战,揭露贪官污吏,为人民疾苦鸣不平。广大群众渐渐地把《抗日简报》亲切地称为“庄户孙报”。
简报被迫停刊 毅然奔赴延安 为躲避敌人追查,齐文甫、徐迈等人每天挑灯夜战,一干就是一宿。当时,纸张缺乏、油墨稀少,他们节衣缩食,省下钱买材料。不久,陈庆泉和张乐乔从“抗战干部训练班”学习归来,除了继续和齐文甫、徐迈、王书范、隋寿三等办好《抗战简报》外,还利用参加过县“抗干班”的合法身份,开展了三项与《抗战简报》相辅相成的抗日救亡活动。一是在陈家庄举办了一期柳疃区“抗战干部训练班”。他俩除了用在县城学来的那套军事理论操练训练学员外,还向学员讲授我党编印的《游击战争讲义》,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培养人才。二是在陈家庄小学里办起了夜校,利用晚上时间给农民教政治和文化,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激发他们的抗战热情。三是从区“抗战干部训练班”里选了一部分思想进步、立场坚定的青年,秘密组织起“抗日义勇军”,为发动全面的武装抗日奠定组织基础。 以《抗战简报》为中心的这一系列抗日救亡活动,越来越深入人心,也就必然成为刘毓章、陈恒章等当地国民党右派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利用职权,剥夺了陈庆泉和张乐乔训练抗战干部的权力,并四处扬言要惩处陈庆泉和张乐乔,从政治上威胁他们,阻止各机关、学校为《抗战简报》捐款,中断他们办报的主要经济来源。终于,已编印了96期的《抗战简报》在济南沦陷前被迫停刊。 徐迈回家给乡亲们送去了最后一期《抗战简报》,只见在“庄户孙话”栏目写有醒目的几行大字:“再见了,乡亲们!让我们在不同的地方为抗击日寇、保卫祖国而战吧!” 这时,陈庆泉听说原在北平领导过他们支部的孙敬文同志已去延安,于是,几个人商定也一起去。徐迈的母亲得知这个消息后,一夜没有合眼,为儿子赶制了千层底布鞋。11月,陈庆泉和齐文甫、徐迈、陈厚基、王书范奔赴延安,张乐乔、隋寿三等人在家乡继续革命斗争。也就是从这时起,徐绍鸿正式改名为“徐迈”,以表达“迈向延安、迈向组织、迈向革命”的决心和信念! 1937年底,一些参与编印、散发《抗战简报》的同志踊跃参加“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并成为骨干力量,为开辟昌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积极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