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标题导航 |
 |
|
|
|
|
|
九旬翁张以让讲述父亲张逸仙在隐蔽战线上的战斗故事 |
我的特工父亲,曾在“悬崖之上” |
|
|
近段时间,电影《悬崖之上》热映,讲述了一群曾在苏联接受特训的共产党特工在严峻考验下,与敌人斗智斗勇,执行秘密行动的故事,这些活跃在隐蔽战线上的战士,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顽强斗争,观后让人崇敬之情油然而生。5月21日,记者见到了今年91岁的张以让老人,他的父亲张逸仙就曾是一名特工,与电影中的特工们一样,张逸仙曾长期在哈尔滨执行秘密任务,身上发生过许多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张以让说,今年是建党百年,这盛世正如父亲所愿,他为父亲感到自豪。 □文/图 潍报全媒体记者 赵春晖 1 曾经以为被父亲“抛弃”,后来才知道实情 5月21日上午,记者来到高新区潍大花园小区,见到了今年91岁的张以让老人,老人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说起自己父亲张逸仙的故事滔滔不绝。在他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一本《人间沧桑忆呼兰》,里面有张逸仙的照片和文字资料,更是勾起了老人对父亲的回忆。 1930年,张以让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县,当时他的父亲张逸仙和母亲张琴玲生活在那里。父亲曾长期在哈尔滨执行秘密任务。当听家里的后辈说起最近热映的电影《悬崖之上》,讲述了一群红色“特工”在哈尔滨执行任务时发生的故事,这勾起了他对父母的绵绵思绪。 在张以让的印象中,父亲陪在他身边的时间非常少,经常和一些陌生的人在一起。其中,有一个人让他印象最为深刻,他至今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和那人见面,母亲让他喊对方“杨叔叔”,那人来家里的次数比较多,对年幼的他非常友善。后来他才知道,原来那个人就是杨佐青(原名杨奠坤)。“杨佐青比我父亲小十几岁,却是引导我父亲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领路人,也是我父亲的上级,他们两个曾经长时间并肩作战。”张以让说。 1934年,张以让和哥哥、姐姐被父母从东北送回寒亭老家,由老家的大娘抚养。当时年幼的张以让还以为自己被父母抛弃,这个误会直到几十年后才得以解开,那时候他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一名战斗在隐蔽战线上的“红色特工”。
2 赴苏联接受特训,自此战斗在隐秘战线上 电影《悬崖之上》,故事发生地是哈尔滨,而张逸仙就曾长期在哈尔滨等地执行秘密任务。哈尔滨在近代被称为“远东谍都”,多国间谍势力汇聚。 “九一八”事变后,当时苏联人认为日本人的目的是侵占苏联的远东地区,非常重视对中国东北的情报获取工作,要求中共调派更多地下党员到苏联培训,并迅速在东北形成情报网。这些情报网都是以哈尔滨为中心,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个组织:一个是以王东周为组长,杨佐青(原名杨奠坤)、庄克仁为副组长的哈尔滨情报组;一个是以苏子元为组长的齐齐哈尔情报组;还有一个是以黄振生、赵国文为首的大连情报组。这其中大连的黄振生、赵国文都是通过哈尔滨情报组发展的。 张逸仙在回忆材料中写道,1932年冬天,中共党员、磐石游击队政委杨佐青开始了情报生涯,一方面根据上级指示收集日军的分布和调动情报,一方面发展成员,送往苏联受训。在这期间,张逸仙和杨佐青相识。当时他已年近四十岁,之前曾经为报国做出了诸多努力,但成效不大。杨佐青的出现,让他看到了革命曙光,很快投入到对敌斗争的秘密战线上来。 1934年初春,23岁的杨佐青和40岁的张逸仙前往莫斯科西北郊森林中的苏军培训学校进行情报训练。他们换上了苏联军装,每个学员都有一个俄文名字作为代号,杨佐青叫瓦尔德尔,张逸仙叫古斯达夫。为期一年的特殊培训就此开始,学习的主要课程包括爆破、军用化学,射击技术、秘密工作、开汽车、政治和游击战术。 3 曾担任情报组组长,完成过许多危险任务 1935年,张逸仙从苏联辗转回国后,来到天津,建立了名义上隶属共产国际的满洲第二情报组。他以私塾先生身份往来于各情报点之间,通过各种渠道暗中购买制作炸药的化学药品和器材,秘密侦察日军在东北和天津之间的战略设施和防守情况。 大连甘井子油厂曾是日军在东北、华北一带最大的汽车和飞机燃油供应基地。1938年4月,张逸仙接到上级密令:炸掉甘井子油厂。他把任务安排给了秋世显等三位同志。日军对这个油厂管理非常严格,每个工人进厂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搜身检查,炸药根本带不进厂区。怎么办?张逸仙反复琢磨在苏联学到的制造炸药的化学配方,终于研制成功了一种特殊炸药。这种炸药在露天环境中经过充分氧化后,会自然爆炸。然后,他把炸药制作成肥皂模样,形状、颜色和真肥皂并没有什么两样。“肥皂”炸药制作好后,由秋世显等人分发到几个工人手里,就这样炸药被工人们带进了油厂,神不知鬼不觉地放置到油罐下面、油桶堆里。 当年4月15日晚8时许,甘井子油厂堆放油桶的露天仓库突然起火爆炸,紧接着几个油罐、油品库也发生爆炸。爆炸声震天动地,火光映红了整个大连的夜空。这场大火整整燃烧了16个小时。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甘井子油厂处于瘫痪状态。 从1937年到1942年,张逸仙和战友们成功实施一百多次爆破燃烧行动,使侵华日军的战略物资及设施损失惨重。
4 借此告慰父亲在天之灵,向建党百年致敬 张以让介绍,在苏联培训期间,父亲和杨佐青等全体学员秘密加入了苏联共产党,成为接受共产国际直接领导的反法西斯战士。而在培训结束离开学校前,学校要求每名学员都必须写一份“誓言书”,其中必须遵守的纪律中有这样一条,回国后必须断绝与本国共产党任何一级组织和个人的所有联系,不允许跟自己曾经一道工作、战斗过的同志、朋友再有任何联系。 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共产国际组织不得与国内任何政党、组织和军队有丝毫联系的规定,让这些国际红色特工的身份无法确认。张以让说,1944年父亲辗转回到山东老家,于1958年去世。父亲临终前,念念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他留下了这份自述材料,回顾了自己的革命经历,作为历史的见证。此外,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盼望祖国能够在党的领导下走向繁荣富强。 近年来,张逸仙、杨佐青等“国际特科”成员的事迹屡屡被报道,在位于昌邑市的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中,就有关于张逸仙的事迹介绍。父亲的付出得到了党和国家及人民的认可,这让张以让非常激动,备感振奋。 张以让说,在中国革命艰苦卓绝的历程中,有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和共产党员,为了心中理想默默无闻地献出自己的青春、热血。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今年是建党百年,国家在党的带领下日渐繁荣昌盛,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他希望讲讲父亲的故事,以此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致敬建党百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