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时事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看点
 
标题导航
挥泪送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转让处置设备
2021年05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挥泪送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吴孟超院士遗体告别仪式昨举行,从医78年拯救超两万名患者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吴孟超,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22日13时02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吴孟超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于5月26日上午8时30分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
民众冒雨送最后一程
  5月26日上午,吴孟超的亲属、同事、学生、生前好友及社会各界人士,前往龙华殡仪馆作最后送别。殡仪馆周围,医护服与“海军蓝”随处可见。记者在现场看到,钟南山院士也为吴孟超院士送来了花圈挽联。
  上海细雨霏霏,从5月26日凌晨5时许,就陆续有市民群众来到殡仪馆。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到7时,十余辆大巴载着吴孟超亲属,生前的同事、学生以及海军军医大学师生官兵等陆续抵达龙华殡仪馆。
  据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早上6时就从杨浦出发,“由于大多数医务人员还要在医院值守,到现场的都是今天休息或者刚下夜班的医务人员,他们都是自发来到龙华殡仪馆送吴老最后一程,我也没想到会来这么多人。”
  苍生大医赢得最多的是人们最深的敬意。在大厅旁边,专门设置了市民献花处,7时不到,已有超过30束鲜花摆放在周围,表达着上海市民的缅怀。7时许,殡仪馆门前已聚集了数百名前来送行的市民群众。送行的群众手拿鲜花,沿着路牌指引有序走进来。
  有人曾见过吴孟超,自己或亲人曾受过他高超医术的救治,在病房里感受过他体贴入微的照料。更多人不曾见过吴老,却被他的故事感动多年。80岁的徐先生是残疾人,他早晨7时就出门赶来,就怕来不及。他说吴孟超有太多感人事迹,对病人非常好,帮病人拿鞋、做检查时会先焐暖自己的手。“今天我必须来一趟,送送老先生。”徐先生说话时眼睛红了,“他是一位伟大的人。”
  前来送别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前两天她想去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吊唁吴孟超,但她的腿受了伤,没法出门,当天是告别仪式,她鼓起劲过来了,“今天不来就没机会了”。
追忆起吴老身边人忍不住哽咽
  遗体告别现场没有播放哀乐,播放的是《国际歌》。吴老的遗体覆盖着鲜红的党旗。
  据悉,放《国际歌》是因为吴老特别喜欢这首歌,家属认为这首歌能代表吴老的精神。吴孟超是医生亦是战士。他的手因长时间握手术刀而弯曲变形。
  今年77岁的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护理部原主任陆翠玉,在吴孟超身边工作了30多年。在龙华殡仪馆大厅外追忆吴老时,她忍不住哽咽起来:“在他眼中,患者就是患者,他始终愿意为患者做更多。”陆翠玉说,随着吴老年纪逐渐增大,医院不想让他太劳累,对于一些突然找来的患者总会挡一挡。“有几次,一些患者来找吴老时,我会谎称他不在。”陆翠玉说,结果身后的吴老总会反问一句“谁找我?”吴老一直把医院的护士当成自己的孩子,陆翠玉回忆说,“每次他出差,都会带特产给我们,让我们很感动。”
  李建杰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给吴孟超当过驾驶员。“他喜欢大家称呼他吴医生。他对身边工作人员立了很严格的规矩,绝不允许我们借他的名头在外活动。”
  科技文献出版社医学部主任蔡平也赶来送别吴孟超。蔡平跟了吴孟超40多年,为他主编了《肝胆春秋》《肝胆外科学(第二版)》等论著。
  “吴老对于自己的每一部论著都很认真和仔细。有时为了工作,我半夜12点找他,他也会立刻回复。”蔡平回忆说,吴老对所有的学生都很贴心,给人一种强烈的亲切感。

97岁时还完成一台高难度手术
  78年的从医生涯里,吴孟超院士主刀16000多例手术,拯救了超过2万名患者的生命。97岁的高龄时,他还完成了一台高难度的手术。吴老生前曾说,无论是自己从医,还是考查培养学生,关键都要“对病人有爱心、细心、热心”。5月26日,不少吴孟超给了第二次生命的患者及家属也来了。殡仪馆外等候送别吴孟超的患者,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24日前往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灵堂缅怀吴孟超后,26日,71岁的退伍老兵罗永兴也来到龙华殡仪馆送别吴孟超。
  生活在松江的罗永兴23年前被诊断为肝癌晚期,多家医院谢绝收治。在他绝望之际,吴孟超通过手术切除了他肝脏内直径13厘米的肿瘤。罗永兴回忆说,自己后来做了一面锦旗送过去,吴老不高兴了:“100元钱不是钱?你生病不花钱吗?”锦旗没有收,过年时吴孟超还给罗永兴发贺卡,祝他健康快乐每一天。
  罗永兴一直记得吴孟超的话,“我已摘掉了肝癌的帽子,又健康快乐地活了23年,这都是吴老给的。”
“在他影响下做了一辈子医生”
  “他对我们说,让别人去享受‘人上人’的荣耀,我只祈求你们善尽‘人中人’的天职。”今年80岁的陈训如是吴孟超带过的第一批研究生,得知吴孟超去世的消息,他从昆明赶来上海,见恩师最后一面。
  “我是1978年考上的研究生,当时几十个人报名,最后就录取了两个。”回忆起恩师,陈训如有些哽咽。他说,吴孟超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尽管当时的实验条件简陋,但绝不允许半点马虎。
  “我们当时做动物实验得出的数据,吴老都要一个个看。有一次,他指出其中一个数据不对,我不大服气,最后拿显微镜一看,确实不对。”学生屠振兴回忆说,吴老对学生的严厉是出了名的,从课题设计到手术器械耗材事无巨细。
  屠振兴和陈训如同为吴孟超的第一批研究生。“我们都是穷学生,吴老经常喊我们到家里去吃饭,给了很多关照。”毕业后,他们都做了一辈子医生。
◎相关链接 无双国士,结伴远行
  天上有两颗小行星,分别以他们的名字命名。被尊为“国士”的他们,在2021年5月22日相继辞世——“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享年91岁;“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享年99岁。同一天,我国痛失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本报综合新华社、《解放日报》等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