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头野象一路向北迁徙近500公里,几乎跨越了半个云南省 |
西双版纳野象“逛吃团”抵近昆明 |
|
|
原本栖息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群野生亚洲象,近日一路逛吃、北迁,经普洱市墨江县、玉溪市元江县、红河州石屏县后抵达玉溪市峨山县,5月29日晚,象群继续北移已进入玉溪市红塔区境内。目前这15头野象离昆明城区已不到100公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旗舰物种亚洲象罕见地一路北迁,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四十余天,象群迁移近500公里,在元江县、石屏县共“肇事”412起,直接破坏农作物达842亩,初步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近680万元。 “大象来了!” “大象来了,大象来了!”5月26日,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的金先生听见有人在街上喊,他骑着电动车跟上去围观。这群野象早已在当地家喻户晓,“网上有很多人拍视频,直播大象走到哪里了。”金先生说。 隔着警戒线,金先生和很多围观群众只能远远地看一眼。金先生看到,有三四头小象和十来头大象来到玉米地,“一路吃一路走,糟蹋了不少庄稼。” 据“云南政法”官方账号消息,15头亚洲象于5月24日20时左右,经红河州石屏县进入玉溪市峨山县小街街道大维堵小寨组附近。象群当日进入村庄后便开始觅食,于次日清晨离开。 民警、辅警在野象可能经过的地点蹲守,于5月25日11时许在老熊箐水库附近发现象群,其中一头年幼小象当天觅食了大约200斤酒糟而“醉倒”在大维堵小寨组,因睡过头脱离象群。 小象醒来后便在大维堵小寨组附近开始了“自由行”:时而在走田埂,时而在水塘里泡澡,时而在地里嬉戏,久久徘徊。5月25日傍晚,“醉倒”的小象终于回归了象群。 象群所经之处,带来的也是肉眼可见的损失。峨山县舍郎社区阳进房村附近被踩坏的农田大概五六十平方米,有不少农作物倒伏在地上,玉米地中央出现明显的凹陷。现在还能看到玉米地里留下了许多大象踩踏过的泥坑。 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象群在他家田里大概待了一个小时,“也没有管它们,它们吃饱了自然就走了,被吃掉的庄稼我们可以重新种。”
象群进城 5月27日中午,受玉溪市林草局邀请,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带着生命测试仪等前往玉溪市监控象群。象群一路走,森林消防总队的四架无人机一路追赶。 27日16时,无人机侦察到象群在峨山县大坟山附近觅食,联合指挥所尝试利用投食方式引导野象,并使用大型车辆机械封堵外围道路。一个小时后,象群进入峨山县第一中学西侧,距学校直线距离不到400米。随后象群向西北方向移动。 27日20时30分,象群通过峨山县城嶍峨路,来到了嶍峨路和昆磨高速民房附近徘徊。峨山县城街道人群已被疏散,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持续用无人机对象群实施勘察、跟踪,通知沿途群众及早做好撤离准备。 峨山县居民周女士告诉记者,5月27日22时左右,她看到大象上了附近的高速路,在高速路上一直向前走。 这15头野象在街道上、巷子里漫步游荡了4个多小时。直到23时许,它们才逐渐走入山林。5月28日1时,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通过红外线监测到象群在峨山县的峨峰山上,推测它们或许正在休息。此时它们离昆明市晋宁区已不到50公里,离昆明城区已不到100公里。 5月29日晚,象群进入玉溪市红塔区境内。 野象从哪来到哪去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介绍,4月16日,原生活栖息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7头亚洲象群从普洱市墨江县迁徙至玉溪市元江县。4月24日,其中2头象返回普洱市墨江县,其余15头象继续向北迁移,途经红河州石屏县,近日进入玉溪市峨山县。5月27日晚,象群一度进入峨山县城游荡。29日晚,监测团队证实,象群已进入玉溪市红塔区境内。红塔区和峨山县正密切监控象群动态。 监测显示,该象群由成年雌象6头、雄象3头、亚成体象3头、幼象3头组成。象群从“老家”西双版纳一路北上峨山县,迁徙近500公里,几乎跨越了半个云南省。 “亚洲象迁移扩散是常见现象,但以往都在一定范围的几片栖息地循环觅食、迁移,这次一路向北到这里是非常罕见的。”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长期跟踪研究亚洲象,他说亚洲象如此长距离北迁,在我国尚属首次。 “我们也无法判断终点何处,气候、食物、水源能支持它们走到哪里还需要进一步监测、评估。”陈明勇说,这次野象北迁可能是“没有目的地”的旅行。 四十余天时间里,该象群在元江县、石屏县共肇事412起,直接破坏农作物达842亩,初步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近680万元,当地群众的正常生活生产秩序受到影响。象群在峨山县造成的经济损失正在统计中。 专家指出,象群如继续往北进入人口密集的玉溪市红塔区、昆明市晋宁区等地,村庄和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交通网密集,人员管控困难,亚洲象肇事伤人将难以控制。同时,因为适宜的食物资源越来越匮乏,象群频繁入户寻找食物,人象潜在冲突隐患激增。 一路“象”北为哪般 “陆地巨无霸”亚洲象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云南普洱、西双版纳、临沧3个州市,是亚洲现存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陆生脊椎动物,也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工程师”。 经过三十多年的拯救和保护,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93头发展到目前的约300头。 “监测显示,这群象基本是朝一个北偏东的方向行进,对大象的‘导航定位’机制还缺乏科学解释,因此一路往北走的原因尚未完全研究清楚。”陈明勇推测,有可能是象群首领经验不足,出现迷路的状况。“也许它搞错路线,仍认为自己走的方向是对的。” 栖息地承载力下降也是重要原因。云南省亚洲象分布区的11个自然保护区中,10个属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类型。随着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森林郁闭度大幅度提高,亚洲象的可食植物反而减少,不少象群逐步活动到保护区外取食,频繁进入农田地和村寨,增加了与人类的接触。据统计,有三分之二的亚洲象已走出了保护区生活,增加了管理和保护的难度。 此外,亚洲象种群扩大后习性发生转变。监测显示,随着亚洲象种群数量增长,其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常年活动于村寨、农田周围,并根据不同农作物、经济作物成熟时节,往返于森林和农田,主要取食农户种植的水稻、玉米等作物,在食物匮乏时节,还会取食农户存储的食盐、玉米等,出现“伴人”活动觅食现象。 “云南开展亚洲象保护与人象冲突防范工作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距离人象和谐共存还任重道远。”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向如武说。 “人象冲突”如何防范 为缓解“人象冲突”,政府部门采取了为大象建“食堂”、为村民修建防象围栏、开展监测预警等措施。针对野象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政府为群众购买了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尽力弥补野象造成的损失。与此同时,近年来实施的亚洲象预警监测,也有效避免了多起野象伤人事件。 “以前只在动物园见过大象,野象还是第一次见。”峨山县双江街道柏锦社区莲花村村民小组长普翠芳说。5月26日晚,象群到了村里田地里觅食、饮水,普翠芳按照预警信息通过广播通知村民紧急疏散避险,几乎一夜未眠。 “村里玉米、黄豆等作物和大棚受损评估下来大概5万元。”普翠芳说。 日前,云南省已成立亚洲象群北迁安全防范工作领导小组,并派工作组抵达现场指导当地开展监测预警、安全防范、宣传引导等工作,全力防范象群持续北迁带来的公共安全隐患。有关专家分析研判,从该象群所处位置和近期活动特点看,该象群有继续向北偏东迁徙的趋势,应持续做好亚洲象北迁沿线安全防范工作。 “针对这15头象,目前能做的只有及时预警、疏散群众,尽可能减少损失。”陈明勇说,在可控条件下,考虑在野象进入人口稠密区前,及时设障,进行投喂引导。专家团队仍在持续监测、研判,向主管部门提出科学合理的方案,保障人象安全。 亚洲象看起来十分可爱,但具有较强的攻击性。专家呼吁相关区域群众听从指挥,及时掌握监测预警信息,合理安排劳作、出行时间,避免与亚洲象正面接触,禁止围观挑逗,确保人象安全。 本报综合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