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金融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标题导航
“三胎贷”来了 最高能贷30万元?
太平人寿潍坊中心支公司“防范非法集资”工作获多方认可
●金融小课堂
2021年06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胎贷”来了 最高能贷30万元?



  我国三孩生育政策刚出台,就有银行瞄准时机推出“生育消费贷”,被网友称为“三胎贷”,近日引发了不小的社会争议,银行紧急回应称“暂无此类产品推出计划”。从“彩礼贷”“墓地贷”再到“三胎贷”,类似的特色消费信贷产品并不少见。虽然贷款名字花样翻新,本质上还是消费贷,满足了特定用户的需求,但部分产品在营销方式上大搞噱头,消费公众焦虑情绪,不仅反映出金融机构业务发展面临困境,也折射当下部分消费者超前消费、过度负债的消费观。
“三胎”最高可贷30万元
  “一胎最高(贷款)10万元,二胎最高20万元,三胎最高30万元。”近日,中国银行江西分行的一款“生育消费贷”产品刷屏网络。
  根据海报内容,这款“生育消费贷”适用于20岁至50岁、拥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已婚自然人,从怀孕6个月至幼儿两周岁。对于该款产品的用途,宣传材料上明确表示,仅用于“生育所需消费开支,不得用于购房、炒股、理财和经营”。利率方面,“生育消费贷”一年期利率4.85%,1-3年期为5.4%。
  消息一出便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引起网友热议。“能生养三胎的,还差这30万元吗?”“养孩子都需要贷款,还是先把自己养活吧”“无法接受贷款养娃”……事件发酵不到一天,中国银行江西分行官方微信号发布了关于“生育消费贷”的情况说明。据介绍,“生育消费贷”有关信息是内部评估信息,目前尚处在方案评议阶段。就目前评估看,现有消费贷款产品能够覆盖相应需求,暂无此类产品推出计划。
银行扎堆推出消费贷款产品
  其实早在2018年,就有金融机构发布了针对“有孩家庭”的消费金融产品“二胎贷”,最高额度为20万元,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舆论风波。除了生育消费贷,近年来还有“彩礼贷”“墓地贷”“月子分期贷”“婚庆贷”等“特色”贷款也屡见不鲜。此外,针对出国旅游和游学的“旅游贷”和“留学贷”,用于医疗美容的“医美分期贷”等反映出“万物皆可贷”的走向。
  为何近年来各家银行纷纷发力消费贷?从银行零售贷款业务板块来看,个人住房贷款、个人经营贷款业务监管趋严,其增长空间逐渐压缩。随着更多国民具有超前消费意识,个人消费贷款接受度不断提高,对于银行来说它有更高的贷款利率,意味着银行能有更多收入,因此个人消费贷款成为金融机构的必争之地。
  “银行扎堆推出各种消费贷款产品,目的就在于拓展业务场景。”消费金融专家苏筱芮表示,当前银行消费贷场景竞争激烈,且多处于同质化状态,需要拓展场景形成差异化竞争路线,在营销宣传方面也力求“创意”。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种贷款产品的噱头大于实际产品属性,只不过是吸引眼球的一种营销方式。不过也有评论称,和此前备受争议的“彩礼贷”“墓地贷”不同,“三胎贷”产品是对国家人口政策的积极响应,可以满足一部分潜在客户的消费需求。
  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曾回应过“彩礼贷”“墓地贷”等话题。他表示,个别银行打着所谓金融创新的旗号,挑战社会痛点,引导居民过度负债,触及社会公序良俗的底线,脱离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职。同时,这类贷款本质是居民消费贷款,通过制造噱头的方式宣传获客,也反映出部分中小银行自身服务能力的不足以及经营发展面临的困境。

消费贷用途流向应严控
  从“彩礼贷”“墓地贷”到如今的“三胎贷”,在万物皆可贷的态势下呈现出的是什么?
  “消费贷是基于场景存在的。”苏筱芮表示,通过“蹭热点”的方式推出类型各异的消费贷,一方面反映出银行对于场景选择背后的焦虑症,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部分机构审核、把关不严,对于营销效果究竟如何未能开展正确评估。银行可以借助社会热点开展产品营销,但不能违反社会公序良俗。
  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表示,从名目繁杂的贷款表面,可以看到深层次因素,就是商业银行的盈利手段缺乏。他认为,银行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为实体经济服务,不宜设计出过多的寅吃卯粮的透支性消费产品。
  邹澜指出,监管部门支持银行在风险可控、审慎合规的前提下结合实体经济的实际需要来创新针对性的产品服务,对于有悖公序良俗、与国家大政方针背道而驰的做法将及时予以纠正。
  多位消费金融业界专家认为,不必“一棍子打死”特色消费信贷产品,个别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营销方式,要注意不得过度包装。真正值得关注的是,由于30万元以下的贷款可以不用受托支付,更容易违规流向楼市、股市,因此金融机构要注重加强信贷资金用途和流向的监控,确保贷款不被挪用。
            本报综合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