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法短剧走红 三天点播超13万次 |
昌邑交警创新采用剧情反转及特效,寓教于乐受到市民欢迎 |
|
7月8日,昌邑交警发布一条普法短视频,只见视频中的主人公义愤填膺地呵斥限免停车位上的违法行为,超时停车、占据多个车位……历数种种危害,然而故事结局却发生反转,原来存在这些违法行为的不是别人,正是主人公自己。记者了解到,该情景短剧由昌邑交警策划,发布不到三天时间,仅在昌邑公安交警官方抖音平台播放量就超13.3万人次,点赞2900人次。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宋树云 剧情反转并配上特效,市民看后认为十分有新意 7月8日下午,昌邑交警大队在官方微信、抖音等平台上,发布了一条“【红绿灯下】普法系列短视频—‘小蓝框’违停篇”的视频短片。在视频的开头,一名戴墨镜的中年男子站在一辆黑色轿车前方,义愤填膺地指责限免停车位上的交通违法行为。通过视频背景可以看出,这一场景是在佳乐家昌邑店前,位于天水路辅道上。 “你看看,你看看,这本来是政府为了方便市民设置的限免停车位,这都九点了还不开走。还歪歪扭扭占着两个车位,这叫别人怎么走,这不是影响交通吗?这样的人太没有素质了!这样的人就应该受到严惩!”主人公挥舞着右手,义正词严地斥责了这一行为,连说了多遍“严惩”,强调自己的愤懑心情。 不料短视频结尾剧情发生反转,只见主人公突然堆起笑脸,对一名交警说:“咱拍完了吧,你看我认识得这么深刻,能原谅我吧?”这样一幕让人忍俊不禁,原来视频中的主人公就是车主本人,正是他在限免停车位上存在超时停车、车身超出停车位、占据多个车位等违法行为。在民警作出警告处理后,该男子也作出了“木有下回”的保证。短视频结尾加上了特效、音效,使得这一视频充满喜感。 “以往的普法视频,都是主持人在视频中反复讲述违法行为的危害性,或者播放一些事故案例,看上去有些呆板。这则短视频很有趣,视频虽短,但是内容诙谐有趣,演员自带喜感。”昌邑市富邦·广电家园小区居民吕先生说,当天他在网上看到了这则短视频,觉得十分有新意。 短视频突破了以往普法宣传的模式,反差极大的人物形象、快速转换的镜头语言、紧凑的剧情节奏,加上一口地道的昌邑方言,给人一种搞笑情景喜剧而非正经宣传片的感觉,甚至有市民认为是一段真实的经历。让市民认识到限免停车位上违法停车的危害,通过对严肃内容进行趣味化、通俗化包装,形成“寓教于乐”的普法产品,让市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普法教育。 记者了解到,截至7月11日上午,不到三天时间,仅在昌邑公安交警官方抖音平台,该视频播放量就超过13.3万人次,点赞2900人次。 剧本由昌邑交警独立创作,下一步将推出新短片 那么,视频中的人物到底是真实发生的,还是一场演绎的情景短剧呢?为何采取这种形式呢?“公共场所免费停车政策出台后,受到了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特别是昌邑按照‘一路一策’的政策,极大方便了市民,可是部分市民出现了超时停车等违法行为。”昌邑交警大队宣传科科长马宪君介绍,在志愿者、交警的劝导下,限免停车位上的违法行为得到了改善,对少数不依法停车的市民,不能粗暴地靠处罚解决,他们用四五天时间独立创作出一个剧本,根据现实中限免停车位上容易出现的交通违法行为,利用拍摄情景短剧的方式,宣传其危害性。 7月7日,为避免人员围观,他们特意选择在晚高峰前完成了拍摄,前后用时两个小时左右,之后剪辑成一段不到1分钟的情景短片。尽管视频中的对白只有寥寥数句,但在拍摄过程中却反复重演了数遍。每演完一遍,民警都会查看镜头效果,进行反复调整。“视频要体现交警部门的严肃性,虽然剧情反转,但去掉了部分低头哈腰等‘贬低违法者’的夸张镜头,使得视频兼具严肃性与喜剧性。”马宪君说,之所以选择在佳乐家昌邑店前拍摄,是因为此处规划的限免停车位较多,居民小区也多,宣传效果比较好。 马宪君表示,当下普法短视频不少,可都是碎片化、说教性的公益宣传片。他们试图在形式上和内容呈现上进行创新,使得短视频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实际,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普法内容传递给市民。 据介绍,近些年来,社交媒体的崛起对主流传播话语带来了挑战,交警部门也开始转变传播模式,在微博、抖音等平台上发布短视频,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相关知识和声音,打破受众对官方话语的刻板印象,减少了与年轻群体之间的代沟,提升年轻人对宣传内容的认同感,扩大传播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让市民在轻松愉悦的观看过程中更加了解交警,了解违法停车等行为的危害性,也能提升群众的满意度与安全感。 为此,昌邑交警计划拍摄一组普法短片,做成电视剧的形式。第一条短视频的主人公扮演者为当地婚庆工作人员刘风森,考虑到他在当地有拍摄经验,算是一名“网红”,便邀请其进行公益拍摄,主人公并非固定。下一步,他们会邀请更多市民或民警参演,对其他内容进行普法宣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