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时事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看点
 
标题导航
历经二十年 泉州申遗成功
美国一周内430人死于枪支暴力
突尼斯总统解除总理职务
阮春福再次当选越南国家主席
2021年07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五十六项
历经二十年 泉州申遗成功



  7月25日下午,世界遗产委员会决定,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会议决议认为,此项目所包含的交通、生产和商贸等22个遗产点,共同促成泉州成为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的海上枢纽。在历经20年的努力之后,泉州申遗项目终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56项。
“东方第一大港”泉州跻身世界遗产
  位于闽南沿海地区的泉州古称“刺桐”,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宋元时期,泉州在繁荣的国际海洋贸易中蓬勃发展,成为各国商旅云集、多元文化交融的“东方第一大港”。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是10世纪至14世纪产生并留存至今的一系列文化遗产,分布于以如今泉州城区为核心的泉州湾地区,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等22处遗产点。22处遗产点有18处国家级文保单位,4处省级文保单位。
  25日,在福建福州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会议决定认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独特而杰出的港口城市空间结构,其所包含的22个遗产点涵盖了社会结构、行政制度、交通、生产和商贸诸多重要文化元素,共同促成泉州在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逐渐崛起并蓬勃发展,成为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的海上枢纽,对东亚和东南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宋元时期,各国商人、旅行家和传教者经由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泉州,“市井十洲人”共同促成了这座东方大港的繁荣,他们的后裔今天依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古波斯、阿拉伯、印度和东南亚等外来文化,在泉州与中华文化交融互鉴共存,成就了这座城市多元、开放、包容的特质。
  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田学军表示,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决定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体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泉州作为宋元中国杰出的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窗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以及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港口杰出范例所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的高度肯定。
申遗之路磕磕绊绊走过二十个年头
  中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7年成功申报首批6处世界遗产,包括长城、故宫、莫高窟、泰山等。1999年之前,中国申遗仅有十几年历史,福建尚无一处世界遗产,泉州更是毫无经验。
  在泉州成功申遗这光鲜的背后,在申遗的道路上却并不是一帆风顺,其实,泉州的申遗之路已经磕磕绊绊地走过了20个年头。泉州自2001年便开启了申遗之路。2001年,“海上丝绸之路东端——泉州”申遗方案获省政府同意,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列入预备清单。2012年,泉州、宁波、南京、广州等9个城市共同入选海上丝绸之路申遗项目组。在两年后,9城联合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泉州共识》正式诞生,并将建立合作联动机制,适时构建联合申报、保护管理、宣传展示“三位一体”的“海丝申遗”运作体系。
  看似美好的愿望即将迎来曙光,但是事情并没有那么顺风顺水。2018年5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给“古泉州(刺桐)史迹”提出了“不予列入”的建议。同年6月,在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决定将泉州申遗项目“发还待议”。2019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工作要点显示,国家文物局将推进“良渚古城遗址”“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工作,编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规划,加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培育和管理。2020年,“古泉州(刺桐)史迹”正式更名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20年之后,“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申遗之路终见曙光。
           本报综合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