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0日揭晓的潍坊市“十佳兵妈妈”名单中,临朐县冶源街道老崖崮村70岁的王召梅赫然在列,她性格开朗,乐于助人,朴素勤劳,先后将三个儿子送到部队,献身国防事业。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路欣 从小养成吃苦耐劳品质,仨儿子在部队建功无数 7月30日,雨后的临朐县冶源街道老崖崮村如画般恬静。靠近中心大街的一处平房内不时传来欢声笑语,这处平房与村里的其他平房并无太大差别,只是挂在门口的“光荣之家”和“功臣之家”光荣牌格外耀眼。此时,70岁的王召梅正带着6岁的孙子与二儿子潘如生视频聊天。“孩子挺好的,你就放心吧,好好安心工作……”王召梅一边说着一边拉起孙子的手与潘如生挥手打着招呼。 王召梅共有三个儿子,老大潘如华、老二潘如生、老三潘如亮。随着三个儿子接力参军入伍,她成了名副其实的“兵妈妈”。谈起让三个儿子参军,王召梅充满自豪。“孩子的爸爸是石匠,我们村山地多、石头多,村民主要靠种黄烟、打石头过日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天天要下地干活,忙得顾不过来看管孩子,家里也没有老人帮忙照看,没有办法只能散养。”王召梅从小就教育三个儿子独立自理,老大4岁就能帮家里烧火熬饭,老二老三每到星期天就帮忙推碾倒磨,准备一周的煎饼……在王召梅的言传身教下,兄弟三人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勤快善良、遵纪守法的优秀品质,特别是三个孩子从小就向往部队,这为日后参军入伍、扎根军营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兵妈妈”的熏陶下,潘如华兄弟三人在部队屡屡立功。潘如华率队参加约旦“勇士比武”获总冠军,荣立个人二等功3次、三等功7次;二儿子潘如生1998年参加湖州市抗洪,1999年在广州执行海关监管任务,荣获优秀士兵称号2次,部队嘉奖1次;三儿子潘如亮服兵役期间荣立三等功2次。
儿子公务在身难回家,相隔千里视频祝寿尽孝心 上世纪90年代,潘如华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农业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响应国家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的号召,成为一名解放军军人。当潘如华回家把参军入伍的喜讯告诉父母时,王召梅老两口告诉孩子:“到了部队,咱要听党话、跟党走,听指挥。”走进军营,潘如华勤学苦练,增长才干,在部队这个大舞台上施展才华,在军营这个大熔炉里淬炼成钢。 受他影响,潘如生和潘如亮先后成为武警战士。让王召梅印象最深的是1998年,我国南方地区遭遇暴雨袭击,长江流域出现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当时潘如生所在的部队在湖州市抗洪,他和战友们日夜鏖战在抗洪一线,加固堤坝、转移被困群众,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的抗洪壮歌。王召梅心中牵挂身在抗洪一线的二儿子,躲到房前的柴火垛旁大哭一场。直到收到潘如生的平安信,她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了地。2006年12月,19岁的潘如亮应征入伍,王召梅将最后一个儿子也送到了部队。怎么身边不留一个儿子照顾?面对亲戚朋友的不理解,王召梅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只要国家和部队需要,为国尽力,就是对妈妈尽孝。” 今年6月17日是王召梅70岁生日,三个儿子原本约好回家为母亲祝寿。潘如华提前回家住了两天,突然接到单位电话,没有等到母亲过生日就返回了北京。潘如亮在江苏公安部门工作,因工作原因不能回家。寿宴上,王召梅与远在北京、南京的儿子儿媳视频聊天,好不热闹。“我知道你们都公务在身,当娘的理解。现在生活好了,不缺钱了,你们都很孝顺,我心里满意知足。”看着视频里儿子盈满泪水的笑脸,王召梅安慰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