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要闻 |
第03版
聚焦宝通街快读路建设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她综艺”泛滥 爆款却难觅 |
形式大于内容、题材跟风、内容同质化等制约其发展 |
|
女性题材从强势崛起到彻底走向市场中心,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两年间,无论是“她影视”还是“她综艺”,其塑造的女性人设、传达的女性价值观、引起的社会共鸣度,都在下一个《乘风破浪的姐姐》的期待中,被严苛地凝视着,但当下诸多“她综艺”的表现总是雷声大雨点小。
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渐成综艺消费主力 “她综艺”在综艺市场的语境中,可以简单理解为由女性内容主导,以女性作为主角,同时将女性作为目标受众的综艺节目。表现对象从青年女性、职场新人、女儿、女友,到妻子、妈妈、婆婆、奶奶、女性消费者、女性领导者等;内容围绕当下社会中女性的生活、工作、情感等话题展开。 “她综艺”首先得益于女性社会地位的日渐提高,职业女性群体越来越壮大,“她综艺”也在这样的浪潮下应运而生。 中传博见创始人、综艺节目研究学者吴闻博博士认为,“她综艺”不只是中国综艺节目的特有现象,日本节目较早便关注此领域。比如《嫉妒的女王》,用揭秘的手段改变对女性的误读,树立女性的责任形象和能力。韩国和欧美则聚焦“离婚领域”、女性独立。而随着薪酬不对等、家庭分工失衡、性骚扰等针对女性产生的不公平话题,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的关注焦点,凸显女性独立身份,呼吁性别平等的“她综艺”,自然也会在中国大量出现。 实际上,“关注女性视角”在早期美妆、美食、婚恋、才艺等国内节目中早已大量存在,例如女性选美、偶像选秀,但其仍是以男性视角“欣赏”“选拔”“评判”女性。 如今的“她综艺”无疑颠覆了过往女性在综艺节目中的样态。“‘她综艺’的热播,一定程度上由于其宣称批判了过往男性凝视下的消费性审美观念,展现出不同年龄段女性的美丽与内在价值。”资深媒体人李楚悦表示。 此外,女性用户在综艺消费上的“战斗力”,如今也已远超男性。根据2020年艺恩《女性文娱生活洞察数据》显示,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中,女性网民比男性网民更为集中。而在友盟+联合优酷基于全域数据推出的《2020年她趋势报告》数据显示,绝大多数20~40岁的看剧和综艺的女性都有着强烈的消费意愿,且女性综合电商渗透率均超过了90%。 形式大于内容,缺乏女性表达 在记者对观众的随机调查中,大部分人认为,当下大部分“她综艺”口碑差的原因是无法展现女性群体的特殊性,“换成男性一样成立”,对女性困境也是一笔带过。“现在的节目创作者对女性的理解仍然肤浅偏狭——‘她综艺’并不是只要请女明星、女演员、女歌手,或者各个领域女性代表,就可以制作一档女性节目的。”李楚悦坦言。 以《听姐说》为例。节目邀请到热依扎、王子文、王菊、阚清子、沈梦辰、徐冬冬等一众颇具话题度的女艺人,给她们一个舞台“大胆开麦”。然而,例如张凯丽谈到自己从未厌烦接演“妈妈”角色;沈梦辰讲述与杜海涛被催婚的故事;王子文澄清苦恋六年的传闻,还大方自曝身高……其中女明星的个人化困境,实在难以引起社会女性共鸣——“育儿”“产后复出”“身材凝视”等话题只是浅尝辄止,反而上热搜的都是家长里短的八卦。 形式大于内容,几乎成为“她综艺”的通病。在李楚悦看来,“她综艺”能够在观众中脱颖而出的很大因素是在于“情感共鸣”和“社会性话题”,而不是仅限于展示“女性嘉宾多”。 题材跟风,内容同质化严重 某一类题材走红之后,批量化跟风的作品,“扑街”的不在少数,或者说无一例外。例如《我家那闺女》热播后,《女儿们的恋爱》《婆婆和妈妈》《女儿们的男朋友》等观察类综艺相继播出。《乘风破浪的姐姐》主打了“姐姐”概念走红后,《姐姐妹妹的武馆》《姐妹们的茶话会》《姐妹俱乐部》《听姐说》等一众“姐”系综艺纷至沓来,但“姐”对于女性的价值定义却变得越来越模糊。如今,“她综艺”又瞄上了音乐题材,近期播出的《黑怕女孩》《爆裂舞台》都是以女性作为表达与包装的音乐综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视频内容创新研发学者冷凇表示,数量井喷之下,“她综艺”的创作开发也逐渐暴露出问题。其中,题材和内容的同质化是目前最主要的问题,且主要集中在选秀和情感观察类节目。“有些情感类观察类节目不仅嘉宾阵容出现重合,光是节目名字就让人傻傻分不清楚。” 在冷凇看来,“她综艺”的创作难度,是要应对新媒体受众,特别是女性观众频繁变化的审美取向和兴趣趋势。资深评论人豆包则认为,很多节目制作方为了赶浪潮,都没有用心研发新的节目创意,“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我们综艺市场一个急需改变的‘坏习惯’。” 未来可从多方面做文章 毋庸置疑,“她综艺”的热潮将在很长一段时间持续下去。当下女性面临的各方压力,无论是亲情、爱情、闺蜜情,还是职场、创业、理财、三胎、抗衰老、健康美容、亲子教育等,都是亟待开发的创作资源。但如何能打破“她综艺”当下的颓势,再涌现出下一档《乘风破浪的姐姐》,业内人士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豆包建议:“想要做好‘她综艺’,我认为首先要有丰满的人物画像。要么嘉宾足够有个人特色,要么节目组能充分挖掘她的人物特点,否则千篇一律的人设,没有必要重复拿出来消费。其次,要有鲜明的观点,或者足够吸引大范围讨论的议题。另一方面,演艺圈比较有特色的女艺人都已经出现过了,不确定能否挖掘新的代表人物。但是,社会时事也不断给这个命题贡献新的素材和灵感,比如奥运会中的女运动员。” 冷凇认为:“我认为未来‘她综艺’的创新可以在‘分层’‘关系’与‘美学’上做文章。一是年龄层,关注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老年女性青春态的独立自主生活就值得关注。二是选择不同的垂直领域,满足不同的兴趣爱好,延伸到更广阔的职业领域,极限运动、文旅文学、小众科研、非遗手作、探险环保、动物保护等。三是‘敬业’,这里所言的敬业,不仅仅是职业,而是女性的角色定位,比如说为人母,为人妇,为人领导。另外,‘她综艺’的未来,或许并不仅限于只关注女性本身,实际上,励志的、激昂向上的男性题材,也可以是给女性欣赏的‘她综艺’。” 据《新京报》
|
|
|
|
|